风起长安(16)

作者:于欢

本要上前围堵苏荷的众人连忙反应过来,便再也顾不得苏荷了。

文喜与苏荷对视了一眼,示意自己为她拖住众人,让她取灯。

那些壮汉,虽人多势众,但并不齐心,且又被苏荷消耗掉了大半体力,自然不是文喜的对手。

文喜笑道:“朔方干旱,方圆数里也只此一条河,某可是江南人士。”

九原当地的壮汉在船上的平衡性远不如生长于江南水乡的文喜,只见接连有落水声传出。

岸边传来了喝彩,“好!”

在文喜的配合下,苏荷靠近了乌篷船,未落水的人穷追不舍,都想夺得今夜的彩头。

因为今夜是七夕,两岸有不少围观的待嫁女子,他们或许也是为心爱之人而战,又或许是为了讨得某家小娘子的芳心。

因为文喜的能力过于出众,使原本不齐心的一些人也开始团结起来了,文喜只能尽量拖住,“苏小娘子,交给你了。”

苏荷的身手矫健,在文喜拖住了大量人马后,她顺利抵达了乌篷船,但却被两个人追上。

然此刻文喜也被众人拖住,他无法赶到苏荷身边。

苏荷看着前面的花灯,又瞟了一眼左右的两个人,“你们只有两个人,拦不住我的。”

“少废话。”二人左右夹击。

苏荷向后一跃躲开,将受伤的右手背在身后,仅用左手招架。

二人合力围攻,几轮下来,其中一人被苏荷击下了船,她半躬着腿,借力站稳。

“苏家拳。”另一人见她身法独特,十分差异道。

“哦,你认得?”苏荷道。

“九原太守苏仪,苏家拳法,九原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谁会不认得。”

“苏小娘子!”随着一声叫喊,文喜落了水,同时也将船震翻,使身侧十余人一同跌落。

而此时河面上露出的脑袋,足有百人之多了,可见今日的热闹,船上还剩精疲力尽的几人,苦苦支撑着。

那几人刚脱身,只见苏荷已将乌篷船稍上挂着的花灯取下。

而与她交手的另一人则主动选择了放弃,只因他认出了苏荷的身份,不光是她,岸上有一些苏仪的故交也认出来了,苏仪以军功官至太守,在九原郡颇有威望。

苏荷取灯,岸上一阵喝彩,“彩!”

文喜跳上岸,没顾得上更换衣服,便找来一只大船将李忱推了上去,随后划船靠近乌篷。

“快些去换了衣裳,晚了可要着凉了。”看着一身湿漉的文喜,李忱着急道。

“小人皮糙肉厚。”文喜道,“郎君的事可是大事,耽误不得。”

苏荷拿着花灯,看向乌篷船内打坐的老者,身穿鹤氅,仙风道骨,“先生。”

“娘子有何要问,姻缘求子,上可知朝,下可知野。”老者道。

“不是我,是我一个朋友。”苏荷道。

“代人取灯。”老者疑惑的睁开眼。

没过多久文喜便将船划到了靠近乌篷船的地方,“苏小娘子。”

老者见到大船上的李忱后,瞬间明白了苏荷的意思,旋即起身走出乌篷,也没等众人说过就一步跃到了李忱的船上。

李忱坐在轮车上,先是朝老者恭敬的叉手,随后又转向苏荷,满怀愧疚道:“七娘,你受了伤,快些上岸去,莫要延误了伤情的诊治。”

苏荷看向老者,礼貌的询问道:“先生,可以吗?”

老者点头,苏荷这才乘船离开,老者旋即盘坐下,“这位站着的小郎君,衣衫尽湿,在这河中央,可不雅观。”

文喜知道老者这是在驱赶自己,他看了一眼李忱,得到示意后方才离开。

李忱再次作叉手礼,“某心中有惑,还望真人解之。”

“小郎君,天机难参,能告知的有限,若所问复杂,贫道也无能为力。”老者回道。

李忱本就是抱着尝试的想法,旋即点头,“开皇二十七年,大明宫中发生了一桩惨案,就在后苑的太液池,某想知道事情的真相。”

“何谓真相?”老者反问道。

“真是巧合,还是阴谋?”李忱问道。

“凡有预谋,诸事皆备,非巧所能致也。”老者回道。

“当年圣人惩治的是废太子,牵连甚广,这桩案子当真与他有关么?”李忱又问道。

“冤假错案,呜呼哀哉。”老者叹道。

“那凶手究竟是何人?”李忱又道,这一问,她显得尤为迫切,想知道答案。

而老者却只是摇头,“施主,三问已结束。”

实际上,李忱才提两问,明显是老者不愿再继续回答,得到原有疑惑的肯定后,李忱便也没有再继续追问,而是拜谢道:“多谢真人今夜为某解惑。”

“你心中已有猜许,故有此问,其实回不回答,已经不重要了。”老者说道。

李忱看着老者,总觉得有些眼熟,“某虽有猜许,心中却一直存疑。”

“天时不能佑无道之主,地利不能济乱亡之国;地之险易,因人而险,因人而易。”老者缓缓道。

李忱听着耳熟的话眼睛一睁,她这才明白这个道士为何会知晓宫中的秘闻,本是朝中书,由仕入道,“太白阴经。”她遂变得十分恭敬与仰慕,再次叉手微微弓腰道:“原来是达观子李真人,学生李忱,常读您的书,尤爱您提出的人定胜天的观点。”

老者轻叹了一口气,“施主天资聪颖,然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

“忱,受教了。”李忱道。

老者随后跳回乌篷船,独自划船离开,李忱行动不便,遂于轮车上拱手目送。

苏荷只是受了一些轻伤,右臂有些淤青,便找坐堂郎中要了些许伤药,与文喜一同划船来到河中央。

“十三郎。”苏荷跳到李忱身侧,“那位先生走了吗?”

李忱点头,苏荷便又问道:“可有解惑?”

李忱再次点头,并谢道:“多谢七娘。”

“既能为你解惑,也不虚此行了。”苏荷笑道。

“你的伤?”李忱问道。

苏荷在船头李忱的身侧坐下,文喜便去了船尾摇桨划船,“一点小伤而已,以前和阿爷阿兄练拳,也常常这样。”

尽管苏荷这样说,但李忱还是过意不去。

文喜没有将船划回岸上,而是迎着上游漂下来的河灯逆流而上。

船只在这数千盏河灯中穿梭,天上一轮弯月,月光洒下。

苏荷坐在船缘,弯腰戏弄着河水,青袖则去了船尾找文喜。

李忱垂下手,举头望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她虽厌恶长安的尔虞我诈,却仍对这生长之地仍抱有期盼。

“这首诗好耳熟,是…”苏荷侧头看着李忱。

“孟襄阳的《他乡七夕》。”李忱回道。

苏荷便明白了李忱是在思念故乡,于是道,“洛阳的乞巧节,应该比这里的更加繁华吧。”

李忱看着天上的明月,洛阳的七夕她已经不记得是什么样子了,但她知道,今夜长安城的七夕,一定热闹非凡,也知道,自天圣六年后,宫中每年的七夕都会燃放焰火。

作者有话说:

架空哦,勿以历史做参考。

女主现在一心想查案,替母兄报仇。

第13章 朔方行(十三)

——大明宫·麟德殿——

秋风拂过渭水,吹向繁华的长安城,在灯火通明的大明宫内,天子正在夜宴百官。

“圣人至!”一道洪亮有力的声音传出,刚还嘈杂的环境瞬间变得肃穆。

宗室诸王与文武百官静候于殿廷中央,皇帝带着太子以及边镇节度使陆善进入宴殿。

太子与陆善入列,皇帝走到御座前,群臣跪伏叩首,山呼道:“陛下万年。”

皇帝看着众多皇子皇孙,除了年幼与早夭的,成年亲王今日差不多到齐,唯独缺了刚及冠不久的雍王,而前不久的家宴雍王也没有赴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