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你就不行(1368)

是啊!蓝玉!开国之初的鲜血味儿都淡忘了吗?你们说袁崇焕有大功,轻不得重不得,那敢问,袁崇焕之功劳,与蓝玉比,如何?蓝玉身边一小将,都比他袁崇焕而今的功劳大。

蓝玉杀得,他袁崇焕凭什么杀不得。

心里都闪过这样的想法,紧跟就听皇上问太子说,“蓝玉被杀,只是因为意图谋反吗?”

太子还没回答,这些当官的心里都摇头,自然不是!蓝玉未必真有心谋反!说起这个,哪个心里不替蓝玉叫一声委屈呢?意图谋反这个东西,最容易莫须有。‘意图’这两字,很值得斟酌,人家的意,这个告发之人是怎么察觉的呢?你是人家肚子里的蛔虫吗?

所以呀,蓝玉之死,不是因着意图谋反。只是因为当时的太子朱标死了。当时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而蓝玉是常遇春的小舅子,也就是说,蓝玉是太子妃的舅舅。这么一层关系之下,就能确定,常遇春和蓝玉,就是太祖留给太子用的。朱标要是活着,那么蓝玉再如何,太祖都不会杀的!可朱标死了,太祖怕太孙压制不了桀骜的蓝玉,这个人便没有存在的价值了,他不死谁死?

一个个的心里都这么想着呢,也还在寻思,皇上怎么问起太子这个话了。

结果就听太子说:“儿子觉得,蓝玉死的不冤枉。他豢养庄奴,侵占民田,致使百姓怨声载道,御史探查,他竟然驱赶御史。回军途中,因当地官员未能及时开城门迎他,他便下令毁了关门,他不曾想过,边塞一道关,便是一层保障。那一道关,须得多少百姓服多少劳役,才能建的起来。他有功,朝廷给他高官厚禄,皇家念其功,结以姻亲。可为官有为官的规矩,无人可例外。他居功自傲,桀骜不尊上,可容。可跋扈欺下,便不可容。”

众人心里不由的复杂,太子说:不尊上,可容;欺下,不可容。

这是胸怀,也是底线。

就像是皇上一直说的,你在朕面前骂娘,唾沫星子喷朕一脸,朕容你。只要你出了门,守着为官的本分,谁也不能耐你何。

就听皇上又说话了,他说,“太祖在制定大明律之后,又补了《大诰武臣》。《大诰武臣》是治军的,谨防军官虐害士兵。律法条条严苛,从民律,到军律,太祖意在治官。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布衣出身者,唯刘邦与太祖二人而已。”

朱元璋为帝,是有许多地方叫人诟病,然其身上的布衣情怀,在四爷看来,却是很少有帝王能有的。

他跟启明说:“为君需得仁,可这仁不是拿来愚民的,你得切切实实的把‘仁’做到实处。”

外面跪着的好些都低了头,给臊的!口口声声叫嚷着要有公心,要秉持公心的是他们,可一张口,打着‘公’的幌子谋‘私’的也是他们。

皇后那一刀如同一个巴掌,扇在他们脸上。皇上的话又犹如一把刀,直戳心口!

第604章 明月清风(180)

皇后回了宫,但宫门口的人并没有散去。

有人护着那孤儿寡妇走远了,高台上除了鲜血,还有跪着的袁崇焕。有人意图靠近高台,可太监们瞬间给拦住了,他们将袁崇焕护在里面,不叫冒失的人冲上来,对此人干出点什么来。

娘娘说以血肉替了袁崇焕,那别管怎么说,袁崇焕不能在这里出事。

值守的太监一脸焦急的四下里张望,看到刘侨朝这边走来,赶紧过去,“刘统领,袁大人……还在这里,这么围着,不好出去。”

刘侨点头,直接走了过去,“袁大人,在下护送您离开。”

去哪?

“您想去哪,便护送您去哪。”刘侨站在边上,王百户就站在下面带着人等着,这都是护送的人手。

袁崇焕苦笑,“我回府……也得护着了吗?”

“暗着护着也行。”刘侨面无表情,“您是功臣嘛,岂敢叫您出事。”

袁崇焕突然觉得‘功臣’二字带着许多讽刺的意味!他没动地方,而是问刘侨,“刘统领也觉得我有罪?”

刘侨沉默了一下,而后才道:“我听皇上和娘娘的。”自始至终我都是刀,从锦衣卫到禁军,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我知道吃谁的饭端谁的碗。皇上和娘娘不叫干的坚决不干,知道这个,之于我来说,就足够了!

袁崇焕笑了一下,突然往下一坐。

该到饭点了,宫里迄今还没吃饭呢。外面的台子上没提供宫里的这一餐,就证明,皇上和娘娘都没吃饭。

袁崇焕却看着不远处的酒楼说了一句:“我饿了。”

刘侨看了那太监一眼,然后摸出一把钱来,想了想又摸出一小块银子递过去,“整治几个菜来。”太监看着手里的银钱,问说:“几个?”要的多的话,这钱可不够。“四菜一汤,标配。”说完,刘侨又叮嘱了一句,“再要一斤好酒。”

林木儿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