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128)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不知道这位爷又看上了哪个倒霉鬼。

这可是个不管不顾的黑面煞星,谁被他盯上谁在劫难逃,阿弥陀佛,可千万不要是我啊。

赵受益微笑:“包卿有何事要奏?”

包拯道:“臣请太后撤去珠帘,还政于陛下。”

文武百官一阵交头接耳,窃窃私语。

倒不是诧异他居然敢请太后还政,而是诧异他搞了这么大的一个阵仗出来,居然只是请太后还政?

时移世异,今非昔比,太后刘娥早已不是之前那个把持朝政的太后了——太后病了的时候,皇帝还没大婚。现在皇后再过几个月就要临盆了,太后的病依然没好。

上次得了这么久的病的人,还是先帝呢。

先帝的结果大家不是也看到了吗。

什么病居然能病这么久,大家伙都心知肚明的。

这病到底还能不能好,大家也都心照不宣了。

太后久不上朝,太后党也早就散了。

现在就算刘娥真的强撑病体坐到了那方帘子后头,也早就不能再像之前一样呼风唤雨了。

人走茶凉,人死灯灭,都是自然之理。

而这时候,你,把太后气病了的御史包拯,又明目张胆地叫太后撤帘还政?

也太得理不饶人了吧!

有些事情,私底下做了也就做了,何必又摆到明面上来说呢?

皇帝已经叫太后病倒在后宫了,现如今的太后,还不还政,还有什么区别呢?

你就让她安安心心地在后宫养病,等她像先帝那样忽然薨了,不就皆大欢喜了吗?

皇帝现在事实上已经亲政了,差的只是一个名头而已,而这个名头是个虚名头,正如现在仍然设在殿旁的珠帘是个虚设的东西而已——

虚设的东西,又不妨人,管他作甚呢?

你此时要太后撤帘,好像皇帝有多急于掌权,迫不及待地要把太后排挤下去似的。

明明只要静待太后薨了就能解决的事,非得拿到阳光底下来说。

图什么呢?

图给皇帝安上一个不孝子的名头?

本来太后就不是皇帝亲娘,再闹这么一出来,民间真就要流传出天家母子相残的传说了。

皇帝必定不能乐意。

文武百官都啧啧摇头。

这个包拯,太不会揣摩圣意了。

果然,御座之上的皇帝眉头微微一皱,轻叹一声:“母后保护朕躬,鞠躬尽瘁,朕,实在不忍……”

说着,就要落下泪来,仿佛他母后马上就要死了似的。

百官纷纷感叹他们皇帝真是说哭就能哭出来,也跟着一起擦了擦眼角。

皇帝都哭了,你不哭,等着发配外州呢?

包拯道:“太后摄政,本非常例,只是权宜之计。陛下已经大婚,可以亲政,太后也是时候撤帘还政,将江山社稷交还到陛下手中了。”

百官暗暗摇头,就像现在太后还掌握着什么权力似的。要说掌权,那也是……咳。

就一个名分的事情,至于吗?

皇帝难道不想要他的孝子名声了?

赵受益将眼泪擦净:“可是朕,实在于心不忍。”

包拯道:“陛下是太后之子,可也是天下人的君父。还望陛下不拘于……”

“够了!”赵受益扬声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母子之情,与君臣之义,又哪能区分的开呢?父母以孝治子女,朕以忠治天下。子女在家不知孝顺父母,在外又怎能忠于君父?朕若不能做母后的孝子,又怎么配做天下人的君父?撤帘还政之事,休要再提!”

包拯俯首:“臣遵旨。”

百官赞颂:“陛下纯孝。”

看看,看看,这才对嘛。

反正太后也病得下不来床了,给她在崇政殿留一个帘子怎么了,正好拿来刷刷孝顺的名声啊。

赵受益道:“忠即孝也,孝即忠也。人人都是孝子,人人都是忠臣。”

“朕听说,夏枢密文学清雅,颇有令名。”

忽然被点名的夏竦忙道:“陛下谬赞。”

赵受益笑道:“朕读过夏卿的文章。辞藻典雅,唇齿流芳,是一等一的美文华章。夏卿不必太过自谦了。”

夏竦道:“臣惶恐。”

他确实是有点惶恐,不知道皇帝为什么挑了这个时候夸他文章写得好。

赵受益道:“夏卿既然擅写文章,那朕就给夏卿一个任务。”

夏竦道:“敢不从命。”

赵受益道:“朕欲请夏卿为朕编一套册子,将我大宋开国以来的忠臣孝子之名人善事编篡其中,刊行天下,以扬忠孝之风。朝廷上文章写得好的,除了一个晏殊,就是夏卿你。晏殊他……唉,不提他了。看来此事非夏卿莫属。”

夏竦一愣,忽然脊背一凉,冷汗打湿了内裳。

开国以来的忠臣、孝子……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