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21)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澶渊之盟在士大夫中毁誉参半,和寇准关系不好的一些人更是将之贬低得一无是处,认为这是城下之盟,寇准丧权辱国,遗臭万年。

但百姓不会知道什么是城下之盟,也不懂什么叫丧权辱国,他们只知道,寇公击退了契丹,寇公是瀛州百姓的大英雄。

时隔十余年,契丹再次入寇了,当年的青壮如今也老了。

但他们的儿子正年轻。

一听说寇公打算组织民兵和契丹打什么游击,这些人马上就把自己的儿子们送到了寇准的眼前。

这就是民心。

寇准不讨士大夫们的喜欢,但在民间却是颇有威望。

这也是赵受益选择寇准作为此次抗击契丹的统帅的原因。

宋朝的统治阶级早就烂到骨子里了,士大夫救不了宋国,只有百姓自己能救宋国。

而寇准就是此时,将士大夫与百姓连接到一起的那个人。

他是最合适的,除了他,大概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寇准不止在架空皇帝方面有经验,在抗击契丹方面也有经验。

他在瀛州打退过一次契丹入侵,如今有了天赐兵书,再打退第二次,也不是什么做不到的任务。

他花了三天的时间说服各个村庄里的乡老们组织青壮抢收粮食,又将健壮些的妇女、儿童编做巡逻小队,一有风吹草动,立刻报告给田地里的壮丁。

粮食抢收完后,他又组织这批壮丁将粮食收入地窖——地窖都是现成的,这个不用再挖。

地里的粮食收完藏好后,寇准将所有村庄的壮丁抽调了大部分,编做民兵训练,在组织之前巡逻队的妇女儿童将自己家里的存粮和值钱的物事都搬到地窖里。

等到辽军一到,所有人往地窖里一藏,管教辽军看到的是一座光秃秃的荒村,小麦秸秆都不剩的那种。

做好了一切准备后,边境的斥候终于来报,契丹入境了。

寇准命斥候火速通知各村镇备战,自己稳坐中军,严阵以待。

成败在此一举。

契丹军队里有一位百夫长,姓耶律,是辽国太宗耶律阿保机的子孙。

他今年三十余岁,南下打谷草已经十余次了。

每年秋收前后的南下,是他最兴奋的时候。

不仅可以抢来宋国的粮食、奴隶,还能积攒军功。

宋国边镇土兵虽然厉害,但在大辽的铁蹄之下,还是要瑟瑟发抖。

更何况……

他望向大军中间那顶最威严、最奢华的黄帐顶——

更何况,这一次和任何一次都不同。

这一次,他们有皇帝御驾亲征。

这一次,他们的骑兵比任何一次都多,他们的准备比任何一次都充分。

他明白,这次南下,绝不会像往年那样,抢些粮食和女人就回来了。

这一次,他们要更往南走。

越过白沟,越过黄河,直到大宋的都城——开封府。

一定可以的,大辽的铁蹄,一定会践踏在宋国的京城之上。

这次南下,一定会完成十几年前太后未竟的事业,统一南北,征服宋国。

一定会。

第11章 认爹认得心甘情愿

如果赵受益能和辽国如今在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面对面地交谈的话,他一定会同病相怜地拍拍耶律隆绪的肩膀,道一声,兄弟辛苦了。

尽管从法理上来说耶律隆绪不是他的兄弟,而是他的叔叔。

耶律隆绪和他爹宋真宗才是真兄弟。

当年澶渊之盟时,宋辽两国结为兄弟国,约定永不侵犯,以宋为兄,以辽为弟,宋真宗和辽圣宗这两个国家领导人顺理成章地结为了异父异母的亲兄弟,赵受益也就多了一个叔叔。

但如今既然辽国已经撕破脸皮,打算大举入侵吞并宋国了,那赵受益当然也就不用再认这个叔叔了。

辽圣宗和宋仁宗生活在差不多同一个时代,执政理念颇为类似,就连早年经历都大致相同。

他们都幼年丧父,都早早登基做了皇帝,也都有一个大权独揽,垂帘听政的母后。

唯一一点区别在于,辽国毕竟是契丹部族演化而来,即使近几十年竭力地汉化,试图向中原正统靠拢,但骨子里的老契丹习气还是改不了的。

契丹是游牧民族,本身风俗与中原汉族不同,所以耶律隆绪的亲妈萧太后在守了寡之后,马上给耶律隆绪找了个后爹。

这个后爹还不是偷偷找的,而是正大光明地找的。

萧太后不仅给耶律隆绪他后爹韩德让封了摄政王,还要求耶律隆绪把韩德让当作亲爹一样对待。

将心比心,赵受益觉得,这个爹,他不太愿意认。

即使韩德让是辽国猛将,对当时孤儿寡母的萧太后母子稳定局势、打击周围虎视眈眈的众耶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赵受益也不太能接受一个臣子摇身一变成了自己的爹。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