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285)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要知道有些时候连给士兵少吃几口饭都能激起一场哗变来,而今你要砸人家的饭碗,人家怎么闹都不算反应过激。

禁军大营就在京郊,天子脚下,帝国腹心。

这里要是起了哗变,不死几个三品以上的大员都不能算作了局。他这个枢密使更是首当其冲。

亲卫领命而去,带着几队甲兵齐整的新军跟着去了禁军旧营。

在新军的雪亮刀锋的震慑之下,旧营禁军们终究没有闹出什么事来。

毕竟当初他们没有被选上新军的原因就是体魄不够强健,如今面对着手拿刀枪的昔日战友,更加难以硬气起来,就算是不满皇帝裁军、自己往后没有铁饭碗可以捧,但也只能任命了。

而且,不是还有那什么蒋老板的工厂可以去嘛!

蒋老板的工厂离着大营颇近,他们之前也总打那附近走过,也知道那里招工的要求——会喘气的都有活儿能干,蒋老板的活儿干不完。

他们虽不是精兵,到底是个四肢健全的男人,虽然这么些年的米虫生活过下来已经基本丧失了自理能力,但被逼急了还是能干活儿的。

更何况蒋老板的工厂发的工钱真正不少,可能比禁军的薪俸都不差什么。

禁军的薪俸还会被长官克扣,工厂里的工钱可是实打实地发到自己手里的。

这么一想,失去禁军铁饭碗的心情也就没那么难过了。

新军可是在战场上历练过的劲旅,手里的刀枪的当真杀过人的,站在那里就是冲天的杀气,震慑一群很可能连鸡都没杀过的所谓“禁军”还是轻而易举的。

见第一晚上没有闹出什么事情来,狄青就放下了心。

谅这群禁军们也做不出什么谋定而后动的事情,他先前担心的也只是他们骤然听说要裁军,自己失去了生计来源,一怒之下,热血上涌,凭着一股不平之气,纠结成队来冲击营帐,或者更可怕的,冲击汴梁都城。

既然他们第一晚上已经忍下来了,想必这个气已经是消散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没有了这一口不平气,想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闹事,那可就没那么容易了。

放下了这颗心,狄青也就可以打点行装,准备去北边检阅驻军了。

而且,此次出行,他还得带着一个包拯。

皇帝要他带着包拯出行,保证他的安全,却又不告诉他包拯出京的目的是什么。

狄青漫不经心地想。

是什么呢?

第109章

御史府里,包拯看着忙忙碌碌地清点行李的夫人李氏,劝道:“夫人,歇一会儿吧,这些活计交给包兴他们去做就行了。”

李氏数了数箱子里十几套的冬衣——现在虽还未入冬,但此时出京的话,很难在年节之前回京城来。

她虽不知道包拯此行究竟是去做什么的,但无外乎是奉皇命出京办差,即使赶上年关,也半点马虎不得。

“不行,”她摇头道:“包兴太毛糙了。我不放心他,还是我自己来收拾的好。这些是你们几个今年入冬的厚衣服,这个箱子重,就压在行李车的最底下,路上不要轻易开,等下雪之后再拿出来换上。秋天轻便些的衣服我放在了那个藤箱里……”

包拯道:“知道了。”

李氏又嘱咐他:“盘缠都在那个碎花包袱里,你叫包兴务必随身带好,不得轻易示人。横竖就是这些家当,路上若是丢了,不好周转。”

又道:“还有些零碎的小东西……”

包拯忽然道:“夫人,你带着父母兄嫂回老家吧。”

李氏疑惑:“什么?”

包拯道:“今天晚上,你也收拾收拾行李,明天一早,就带着父母兄嫂回老家吧。”

包拯的父母年纪大了,他又是个孝子,不忍抛家舍业地宦游远方。

当年他金榜题名之后,太后与莱国公授予他江南知县的美差,他毫不犹豫地辞官了,想要回家奉养父母。

此举理所应当地触怒了莱国公与太后。

后来还是范仲淹对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他明白忠孝可以两全,皇帝会将他的父母兄嫂都接到汴梁,让他为朝廷出力之余,也还可以抽空回家侍奉父母。

不过由于皇帝那时候囊中略有些羞涩,为他父母购置的宅院不甚宽阔。于是包拯并未与父母同住,而是另行租住了一方小院。

到如今他官拜侍御史知杂事,按理说也是个不小的官了,可以负担得起一座大宅,将父母接到身边颐养天年。

然他父母年事已高,不宜挪动惊扰,于是这家也一直没搬,就这么分居到了现在。

李氏不解:“好端端的,为什么要带父母回老家?同在京城住着,时常还能有所照料,难道不好么?”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