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大宋仁宗皇帝本纪(48)

作者:觉三千里 阅读记录

赵受益人微言轻,在进士授官方面插不上什么话,大部分都由寇准和刘娥拍板,他只通过范仲淹插手了一件事情。

就是包拯授官的事情。

包拯此次不在一甲前三名之列,盖因他年纪太轻,刘娥有意压他名次的缘故。但他的文章做的不错,在二甲里也是名列前茅的。

他学问好,又年轻,寇准和刘娥都是有意重用他的。

但他太年轻,又让人担心他不稳重,没有办事经验,所以最后定下来的任命是去江南某县做知县。

该县物产丰饶,官民和睦,最容易出政绩。外放个几年,有了官声名望,顺顺当当调回京城,再过几年,年近不惑,就可以做宰臣了。

这是寇准与刘娥爱护后进的好意。

奈何这个好意,包拯他不领情。

包拯接到任命之后,收拾好包袱行李,直接辞官了。

问他去哪,他说要回老家。

回老家孝顺父母,这个官我不做了。

这就叫人十分疑惑了。

你不愿意做官,你考什么科举啊?

你耍着朝廷玩呢?

寇准和刘娥都被气得不轻——本来一番好意要提携后进,结果后进闹了这么一出。

这是嫌官小了?还是嫌弃我们这些老前辈啊?

但赵受益明白,这些都不是包拯辞官的原因。

他辞官的原因很简单,就是他和别人说的——父母年纪大了,他要回家孝顺父母。

没别的原因。

包拯是老来子,母亲年近五旬才生下他。别看他现在不过二十出头,父母可都已经垂垂老矣。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寇准和刘娥两个浸淫官场数十年黑了心肝的老政客,是不会理解这么简单纯粹的孝心的。

因为想让父母骄傲,所以参加科举,搏一个名次。又因为父母年老需要照顾,所以辞官回家。

多么感天动地的孝子之心,不知道别人感不感动,反正赵受益不感动。

到手的文曲星君,我还能让你飞了?

你兄弟武曲都乖乖认我做表哥了,你还能往哪跑?

想得倒是挺美!

身为文曲星,就要有为建设富强美丽新大宋的伟大事业献身的觉悟!

汝父母吾自养之,汝毋虑也!

于是赵受益请范仲淹去给包拯做了一晚上的思想工作,从先天下之忧而忧谈到后天下之乐而乐,再谈到当今圣明天子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诲人不倦,这位进士你生逢圣朝不打算为国效力吗?

范仲淹是文坛领袖,也是包拯暗自崇拜的精神导师。

被做了一晚上思想工作,又听说小皇帝知道了他家里的情况,感动得都落泪了,已经打算把他父母接到京城由宫里奉养之后,大为触动,有忠臣得遇明主之感,当场拍胸脯,父母到了京城,我包拯就出仕。

庐州地处江南,走水路比陆路快些,从大运河一路往北,没到端午,包拯的爹娘就已经被妥善安置在城南的一处宅院里,包拯本人也就可以走马上任了。

当然,原先江南知县的美缺是没了。

范仲淹帮忙引荐安排,最后包拯得以出任言事御史一职。

言事御史负责风闻奏事,也就是专门抓各路官员的小辫子,告到朝廷上。

地位不高,权力不小,一般都由刚入仕途的年轻进士担任,包拯能够得到这个职位,还是多亏他科举考试排名靠前。

得知了这个安排之后,赵受益满意地点头。

包拯这么个刚正不阿、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个性,实在是太适合这个职务了。

果不其然,包拯上任不到半个月,就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他呈上了一封万言奏章,痛斥如今朝廷上种种弊事,从三冗问题骂到太后专权,从皇帝软弱骂到言路不畅。拢共朝廷上就这么点人,就没有一个是他不骂的。

偏偏他骂得还有理有据,叫人挑不出错处来。

刘娥被他气炸了肺,又碍于祖宗家法,不以言论罪,挨了骂也只能忍着,于是就把吕夷简贬到了崖州当司户参军。

没错,包拯的这一篇万字长文,抽出了一千四百字专骂吕夷简。

其实这一千四百字也不算很出挑,骂寇准和刘娥加起来都快到六千了。

但谁让他撞在了刘娥的枪口上,就委委屈屈地收拾行李往雷州去了。

送走了吕夷简,他空出来的位置得有人顶上。

寇准和刘娥一番扯皮之后,终于还是把这个空缺给了范仲淹。

既然自己的人得不到这个位置,也不能便宜了对方的人,干脆找个无党派人士来。

范仲淹走马上任以后,茶政上官买制改贴射法的事情已经不能再拖了。

再拖,今年茶叶收获季都要过去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