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同人)红楼夸夸群(282)

作者:吃吃汤圆呀 阅读记录

因此只能悄悄将太上皇阴谋挫败,不敢打草惊蛇。

再过一段时间,林如海派出去的探子除了情报以外还带回来一个意外的小消息:李纨带着儿子在皇太极处中了科举。

“什么?”黛玉听了惊愕万分。

金人在沈阳称帝后自然也是比照汉制,开科举士,汉人、金人都同朝为官毫不避讳。因而也有些心思不坚定的读书人去盛京那里碰碰运气。

作者有话要说:今日趣谈:一位作者的请假理由是:要啪啪啪

下面的沙雕读者留言:……所以大大更新的时候就是没有性 生活吗?

完美逻辑

第140章 数典忘祖李纨罪莫大焉 指点江山皇上御驾亲征

却没想到李纨能这样做。她父亲曾为国子监祭酒, 族中男女无有不读诗书者。怎的不要体面,也不要命了么?

黛玉想想却合理,李纨在盛京无人知晓过去,两边又消息不通, 她那里让贾兰改了名字, 自然可以中了科举而不被当朝所知道, 虽然要冒险些,可这冒险却也值得, 至少在李纨眼里能值得。

李纨本来出身书香门第,嫁的又是贾家二房颇会读书的长子贾珠, 生了聪颖的长孙, 完全是王熙凤一般风光的当家奶奶。可不幸贾珠去世,她被迫守寡,自然将唯一的儿子视作最后的救命稻草, 也因此对贾兰要求颇高。

记得宝玉有一回在大观园里吟诗, 遇上两头小鹿被贾兰追赶, 问贾兰, 贾兰却说不读书了便要骑射,显然是李纨的要求,相比之下宝玉这个做叔叔的显然要松懈倦怠的多。或许贾兰读书好却一直没有去科考便是因为上头有个宝玉叔叔, 他考中了贾政便有由头责骂宝玉,也因着王夫人偏疼宝玉而迁怒贾珠,因此李纨采取了不声张的策略。

至于李纨其人, 黛玉也无甚太多了解,只知道她是个万事不管不问的少奶奶,平日里也不常出来走动,掌家的是王夫人和凤姐儿, 她只不过在房里教养儿子,便是姐妹们花会,她在宴席上也要说一句“不问你们的废与兴”,便是这样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主。

说起来王夫人的两个儿媳妇都是如此,都是聪明却冷漠的性子,只知道扫自己门前雪,遇上大事却只会各自飞。

不过黛玉一直以来还有个小小的疑问,她曾经读过巧姐和李纨的判词,李纨的判词写的是“虽说是,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需要阴鸷积儿孙”,这话就说的极其不客气了,明晃晃说李纨为了“老来不贫”做了什么伤阴鸷的事情,可能有什么伤阴鸷的事情呢?对贾家见死不救算是上阴鸷么?她一个妇道人家又是寡妇,便是见死不救也只是因她自身难保,可以在道义上说她没做好,可却算不上伤天害理吧?

而对比巧姐的判词“留余庆,留余庆,巧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的阴功”,这说的是凤姐救济了刘姥姥积了德,要知道凤姐从前是什么人啊?包揽诉讼、放印子钱、害死尤二姐、坑死贾瑞(自找的),这些在写书人手里都没有写成“伤阴鸷”,反而赞扬了她“积的阴功”、“留余庆”,那么李纨是不是所作所为为凤姐的那些行径更过分呢?

只不过黛玉没有下面的章回,是无论如何也想不通李纨到底做了什么伤天害理的事情。至于结局就更是让人疑惑重重:

既然写李纨的儿子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李纨自己戴珠冠,披凤袄,为何还要进薄命司?

要知道在世人的眼里,能够金榜题名,做母亲的能因为孩子读书中举而凤冠霞帔,基本就是极其圆满的大结局了,进士三甲全算上一年全国也就三百人。

不信你去问世间望子成龙的母亲,儿子考中了全国前三百人中,又到能“悬金印”的官职,做母亲的是不是就算死了也觉得甘心?

你问世间一心只想儿子出息的母亲,拿命来换孩儿高中和做官,可会觉得这是亏本的买卖?

虽然判词里唱“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可人生在世,哪个不是韶华易逝?时间的流逝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要说人生繁花锦簇不过幻梦一场就算是坏结局,那谁不想得这结局呢?毕竟谁活着不是个死呢?

所谓“到头谁似一盆兰,枉与他人作笑谈。”更是不知从何而起。李纨自从贾珠去世后就遣散侍妾,一心一意为贾珠守贞,抚养遗腹子,这放在历朝历代都是被表彰被嘉奖的行为,有些地方还能以此向官方申请立个牌坊,地方官都把这种事情当作政绩来讲。

何况贾兰天资聪颖又刻苦,高中进士不在话下,守贞一生,儿子高中,便是此时死了又算是什么笑谈呢?便是围观的人群也只会替她惋惜。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