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同人)[三国]兴汉+番外(169)

作者:剑鸣如歌 阅读记录

不过,汉灵帝在世时,显然并未替他的三个儿子加冠。

越是和平时期,对礼仪就会越注重。

反之,到了东汉末期,以及之后的乱世,许多礼仪已变得不再那么较真。比如头发——

男子行完冠礼,才会将头发盘成发髻,谓之冠发。在此之前,则应当蓄留长发。

但凌寒为了平时方便,一直都是束着发,从来没有人会觉得这样不妥。

世家一些尚未加冠的小辈,作此打扮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即使平时不太将这些士人规矩放在心上。

加冠这种重大的成年礼仪,凌寒还是要认真去做的。

只是,该找什么人为自己主持加冠的仪式,是一件颇为烦恼的事情。

皇帝去世,一般会由年长的皇室宗亲为成年皇子行加冠之礼。

凌寒身边的汉室宗亲……隔壁丹阳郡的刘繇倒是一个,年纪也算符合。

可凌寒要是找他来为自己加冠,那大概会令所有人笑掉大牙——

判断一位宗亲身份的尊贵程度,主要是看他往上追溯多少代才能追溯到皇帝。

而刘繇往上追溯,一直要追溯到汉高祖刘邦,刘繇的祖宗乃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肥。

血脉一代代传下来,不断地远离嫡系。

到了刘繇这一辈,早已是远得不能再远的远亲。

三国中另外几位耳熟能详的刘姓宗亲,刘备、刘表、刘璋,皆是如此。

若是在盛世,不管是皇家还是世家,都已经不可能再将这些人看作皇室宗亲。

正是因此,刘表年轻时才会遭受迫害逃离京城,刘备更是贫穷得去卖草鞋。

也就是在乱世,他们占据了一块地盘之后,才能勉强打着皇室宗亲的身份来招摇。

当然,如果这些宗亲的父辈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身居高位,就要另当别论。

刨除了皇室宗亲以后,那么第二合适的,就应当是教授皇子读书的师长。

一般能够教皇子读书,本身也会是很有名望的大儒。

但凌寒显然也没有这样的师长。

名义上的师父倒有一个,枪神童渊。

可童渊远在常山。

即便不在常山,由童渊这样的以武艺出名的来为皇子行加冠礼……同样难以想象。

完全想不到合适的人。

正在凌寒为此感到烦恼之时,收到了一封来自徐州的书信。

是郭嘉寄来的。

信上说:大儒郑玄已于数日前出发前往庐江,大概这几日就会到了。

郑玄名望巨大,学生遍及天下。

是东汉末年最著名儒家学者,甚至说是第一人也不为过。

此前,郑玄一直隐居在徐州。

凌寒知道此事,但只是托下人送了份礼物,意思一下,聊表敬意,并没有去拜访,也没有招仕。

因为在他心里,这些鸿儒大家,一定是会极重礼仪的。

作为一个现代人,凌寒根本不可能时时刻刻,每个举动都完全符合汉代的礼仪。

寻常的士人,看到他一些小节上的不合礼仪,哪里有胆子指出来。

承载着大汉希望的皇长子,做出了种种近乎奇迹般的壮举。

就算在很多时候不合礼仪,也根本不会有人放在心上。

他们往往在心中这样想:“殿下自小体弱养在深宫,想来先帝并没有教授殿下众多礼仪规矩。如今这世道,汉室衰微,当务之急乃是兴复汉室,殿下委实没必要在意这些小节。”

当然,这些不合礼仪,仅限于在一些无关痛痒的敌方。

比如先前,凌寒下令让男宠可以拥有一个合法的通房地位,士人们风平浪静地接受了,没有表现出任何异议。

但要是合法的正妻,下面就一定会掀起巨大的反对声。

不过,即使是小节,也只是寻常的士人才不会在意。

或者说,他们不愿意因为这种小事,平白地惹恼凌寒。

可是像郑玄这样的大儒就未必了。

他们本身拥有巨大的声望,即便惹得凌寒不满,凌寒也不可能因为几句忠言对他们怎么样。

那么,一旦大儒对自己提出了礼仪的问题,自己到底改不改呢?

置之不理,无疑就会陷入尴尬的境地。

凌寒并不是不能认真地学习古代的礼仪规矩。

而是很多时候,这种规矩与实际效率是相违背的——拿最简单的来说,平时若是不束发,那会非常不方便。

凌寒确信,但凡是有可能阻碍社会向前发展的礼仪,自己早晚会全部废掉。

他知道,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改变世人的思想之前,很难很难。

但自己起码要表现出一个态度——

对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礼仪,大家没必要完全严格地遵守。

仍然以束发为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