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番外(108)

作者:岳月 阅读记录

二阿哥摇头道:“那不行,养几天,我就要落在大哥后头了。而且这点伤算什么,大哥也伤着了,他明天肯定接着垦地。”

大阿哥能做的,他怎么就不能做了?

章嬷嬷还想劝,二阿哥拦下道:“知道嬷嬷心疼我,这也是皇阿玛给我和大哥的历练,哪能区区小伤就停下来?而且皇阿玛派人送来的伤药极好,擦完就不疼了。”

而且他敢打赌,大阿哥明天肯定带着伤继续去垦地,自己要不去就得落后了!

两个小阿哥摩拳擦掌,吃完饭早早就睡下,第二天一早斗志昂然去垦地。

果然互相看到对方,他们眼里都露出果然如此的神色来。

惠妃得知大阿哥因为垦地,手受伤了,很是心疼。

她也只能让人送伤药去阿哥所,除此之外自己也不能去御书房找康熙,阻拦两个小阿哥种田。

毕竟康熙年轻时候就亲自种田了,每年春耕仪式都直接下田,从来没敷衍过。

他尚且如此,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儿子去敷衍了事,装模作样在田地里摆弄一下,却对田地的事毫无所知?

顾凝宸只觉得康熙真是接地气,对种田之事除了请教老农之外,就是亲自实践,免得被人糊弄了去。

他也让两个儿子来垦地,明白种地多辛苦,粮食多么不容易得到。

两个孩子以后才会珍惜粮食,也更明白粮食的不易,就不会随意浪费了。

顾凝宸在后世的时候曾听几个研究员闲聊,聊的是自家孩子。

说是学校老师在课堂问孩子,大米从哪里来。

回答得五花八门,有说是超市买来的,有说是家里米桶来的,还有说快递送来的,听着真是又尴尬又无奈。

不过也不能完全怪责孩子,毕竟很多一直住在城里。

人口密度大,别说田地,家里有个地方种菜就不错了。

而且后世的生活十分便利,能从各个渠道得到粮食,孩子们年纪小没亲眼看过粮食从田地里种出来,也就只能说出这般带着童真又好笑的答案了。

哪怕如今,很多家里富裕的孩子也是没去过田地,粮食怎么种自然并不清楚。

康熙作为皇帝能带着孩子一起种田,实在很难得了。

毕竟种田多辛苦,小阿哥才多大。

听闻两个小阿哥手心都起水泡还磨破了,擦药后一声不吭,依旧每天早早去垦地。

前后三四天的功夫,他们两个才算是把自己那一小块地啃了一遍,就可以开始播种了。

土豆是切块后种下,不过切块后放在水里养出土豆苗之后再种下,那成活率会高很多。

红薯也是如此,两个小阿哥特地做了功课,所以一边垦地一边养苗。

等小苗长出来的时候,他们也垦完地,正好种下。

两个小阿哥又是吭哧吭哧种了好几天,才算是种好了。

他们再辛苦浇了一遍水,刚开始的耕种就完成得差不多了。

回头两个小阿哥还得时不时过来拔杂草,小心施肥,看看有没虫害,不然还得杀虫。

什么时候施什么肥,施多少肥,杀虫又用的什么才能杀掉虫子却不会损害苗苗,这些都有讲究。

两人只能在上课之余,还跑去翰林院找农门的书来看。

他们晚上得先做白天的功课,接着才能看书,每天都过得极为充实。

哪怕不怎么喜欢看书的大阿哥,看农书的时候都尤为认真仔细,生怕落下一点,自家田地里的苗苗就得毁了,还要被二阿哥比下去。

他这认真看书的劲儿传到惠妃耳边,她欣慰得眼泪都要下来了。

惠妃心想还是皇上有办法,让不爱看书的大阿哥也开始认真看了起来。

顾凝宸听说后也十分好奇问道:“皇上是知道大阿哥不爱看书,才让两个小阿哥自个去翰林院借书来读吗?”

康熙笑着道:“不是有句话说的,书非借不能读也。越是逼着他看书,他越是看不进去,还不如让他主动去借,也就会认真看了。”

尤其两个孩子年纪相当,有竞争才有动力。

康熙每次看他自己水田的时候,也会绕到两个小阿哥的田地溜达一圈,看看有什么问题。

这之后他们是解决了,还是没解决,康熙心里也有数。

要没解决,后续亩产受损,小阿哥也就明白哪方面还能改进。

顾凝宸听见后心想,小阿哥要是看收成差了,不会直接哭出来吗?

哪怕小阿哥看着比同龄人要成熟,到底还是几岁的孩子啊!

不过康熙也不是故意欺负儿子,他另外划拉了两块地,也是种下红薯和土豆。

他这边做过什么,小阿哥要是细心观察,也能跟着做,就能发现问题并很快解决了。

观察力,动手能力,这些都得从小培养才是。

顾凝宸总算明白后来九龙夺嫡为何发生,就是因为康熙把儿子们从小就教育得太好了。

一个个都很优秀,谁都不服谁,不就打起来了吗?

宫里种地如火如荼,皇庄也种了起来,各地亦如此。

南边天气暖得早一些,也就更早一点时间播种了。

那边除了加种了红薯,另外还有番麦,也就是玉米。

番麦在北边种的多,如今南边也开始种了起来。

土豆的数量并不多,所以只能暂时在皇庄种着,等种多了,也能慢慢让南边种起来。

不少海商就看到了商机,知道这边想要土豆,一窝蜂回去找了一圈然后陆续运了不少过来。

顾凝宸看他们这架势,就快把自家的土豆全弄过来了。

只是这样土豆的数量增加,哪怕是已经发芽的,没有坏掉就能直接种下,何乐而不为?

康熙也是这么想的,简直多多益善,给的价钱不算低。

除了欧洲的海商,东南亚不少商人也闻风而动。

毕竟土豆在当地是真的不值钱,大规模送过来后单价虽然也不会特别高,但积累起来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再就是如今谁都想在拍卖会上谋个位子,要是他们送来的土豆足够多,让康熙心情不错,多开放几个名额,自己不就能进去拍下宝物了?

康熙解除海禁之后,在沿海的天津、宁波、杭州和广州四个城市开拍卖会。

拍卖会已经是限制了名额,依旧需要验资。

越是不让人进去,越是让人想进去了。

大批海商手里有钱,可是管着拍卖会的户部却不做人,说拍卖会的场地有限,只能验资从高到低进场。

哪怕只差了一点,可能就被挡在门外,让海商们如何不吐血?

这主意自然是王谈提出来的,物以稀为贵,要是随便就能进拍卖会,就不会让这些人趋之如骛了。

而且拍卖会明显给自己人的名额多一点,西洋人要少一点。

拍卖会的理由也让人挑不出毛病来,有什么好东西,当然得先就着自己人。

甚至有专门给本土大家族、富商等人开的小型拍卖会,让西洋人更是咬手绢,快要气死了。

偏偏他们还奈何不了,只能加紧打点,在朝廷疏通一番,希望能够增加西洋人进拍卖会的名额了。

不少大臣收到打点,他们自然听说拖尔弼的举动,愣是让康熙大悦,于是一个个都仿效了起来。

所以康熙在御书房看折子,发现打开一个是银票,打开另外一本还是夹着银票,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他把这事当做玩笑给顾凝宸说了:“看来拖尔弼做了榜样,其他人都想跟着他学了起来。”

虽然不能做第一个人,被康熙夸赞,但是后边跟着也能让康熙稍微记住,只送这点钱算什么,简直赚翻了!

这算盘打得太响亮,顾凝宸都看出这弦外之意,也跟着笑道:“这样一来,皇上就是最后的赢家了,赚了个盆满钵满。大臣们又能在皇上面前留下好印象,哪怕是一点点也足够了。”

她又好奇道:“皇上可要增加西洋人在拍卖会的名额?不然他们这么一送,总归会打动几个大臣,跑来给皇上谏言?”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