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番外(127)

作者:岳月 阅读记录

可惜他们离着京城太远,哪怕托人买也买不到,只能在折子里跟康熙提起了。

想必康熙那么喜欢算数,那本算数入门的书,指不定就是皇上专门让人做的。

不管这位“不疑先生”是谁,王谈肯定认识,说不准皇上也是知道的。

哪怕无法打听和结交到这一位,能买到书读一读,也能隐约知道对方究竟是什么人。

都说人如其字,书也是如此,字里行间都会透露出作者的性情和习惯来。

这些官员无论是对算学有兴趣,还是想顺道借此打探一下这位凭空出现的“不疑先生”,都很有必要买下他的书仔细阅读一番了。

康熙就道:“这三家印刷工坊是京城最大,资历也是最老的,做的书都不错。小一点的工坊朕就不大放心,免得把书做得不好,反倒不美。”

“正好江南那边也有不少官员写信来,朕就想着江南文人多,印刷工坊自然不少,有几家的名声颇为不错。”

他还不放心派人去跑一趟,反而让江南那几家工坊派人把自己做的,最为满意的书送过来,当面看过后才确定选哪一家来做顾凝宸的这本算数书,可谓谨慎极了。

江南几家大的印刷工坊哪里能不乐意,简直乐疯了,连夜带着书往京城赶来,恨不得立刻就到。

之前三大工坊在算数书的价钱上定的不高,印刷的数量多,算是薄利多销了。

康熙打算让江南这些工坊也是这样,毕竟价钱高了,就违背顾凝宸的初衷,不能让更多的人买得起。

至于江南这些工坊答不答应,他也无所谓,不答应那就让愿意的来!

如今哪家工坊不想印刷不疑先生的书,更别提还有王谈做的题册。

入门就买不疑先生的书,要提高版本就买算数题册,两方面的人群都能照顾到了。

顾凝宸也鼓励王谈做一本入门版的题册,让入门的人也能用的题册。

另外他还能写上自己学算数的心得,跟其他人分享一二。

毕竟如今学算数的人太少,康熙的那本心得是提高班plus,很少人能跟上,实在是太难了。

索性康熙没去大规模印刷,而是印了几本暂且放着当做收藏。

王谈原本是拒绝的,但是能做两本书流芳百世这种事,实在太有诱惑力了。

要是百年之后,别人提起他都会想到这本书,看过后都颇为受益,还可能找到更多志同道合喜欢算数的人。

王谈考虑了一段时间,最后就答应下来。

于是他开始过上了白天上值,晚上回家写书的充实日子,把同僚卷死了。

同僚也想跟,可是他们的算数比不过王谈,其他方面也没有优秀到值得写书的地步,只能垂手顿足,后悔当年没有好好钻研算数!

这会儿康熙示意李德全递来一个锦盒,放在桌上后打开。

顾凝宸凑过来看了一眼,发现是五线谱,不由惊喜道:“是徐大人的曲子终于写出来了吗?”

不意外她会猜中,康熙点头道:“不错,正是徐日升做的曲子。”

过年的时候,他跟徐日升提出要一首独属于自己的协奏曲。

可惜徐日升反复写了几个曲子都不满意,就一直没呈上来。

他跟康熙告罪,说要完成一首特别好的曲子才行。

康熙能怎么办,就只好等了。

这一等就几个月,好在徐日升终于完成了这首曲子。

不然康熙真要以为徐日升是不是找借口拖延,其实是做不出曲子来了。

他刚拿到的时候已经看过,曲子的旋律相当不错。

顾凝宸被康熙示意拿起曲子,她轻轻看着五线谱哼唱。

哼唱完,她有些惊叹道:“这曲子真好听,而且我感觉有古琴的技巧融入其中。”

康熙笑着颔首道:“不错,徐日升很聪明,进宫后就开始学习古琴,知道把古琴曲和西方乐曲融汇起来。”

这样一来,如此中西结合的曲子确实是独一无二,又必然能得康熙喜欢了。

顾凝宸心里感慨,果然能到康熙跟前来的传教士全是人精。

之前康熙用钢琴弹奏的一首古琴曲,估计让徐日升有了启发,于是把两者结合在一起,变成一种新的曲目。

康熙又道:“朕想着上回几个传教士一起弹奏,总不能经常叫他们进宫来,就琢磨着在宫里组一批人学习西洋乐器。”

顾凝宸诧异,他这是打算在宫里组个西洋乐团吗?

后宫里最多的就是太监了,只有一部分到后宫来伺候,一部分到康熙这边来,大多都是打杂或者没什么正经的差事。

人闲就容易出事,比如之前在御膳房的那几个太监,就是太闲了,才会打算在后院弄个灶,哪知道就走火了,把太和殿都给烧掉了。

康熙琢磨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安置多余的太监,如今看着这五线谱就有了想法。

顾凝宸感觉这样的安排挺好的,太监跟宫女不一样,年纪大了也不可能出宫过普通人的日子,基本上都是老死在宫里。

如果没个正经差事,他们的人数越来越多,还不如叫太监们发奋一番,学个手艺之类的。

哪怕以后出宫了,也能混个营生。

不出宫,这会儿学好了西洋乐器,还能在康熙和后宫嫔妃面前表演,也是个不错的出路。

康熙转头就让人吩咐下去,打算在太监当中选有音乐天赋之人来组个西洋乐团。

这下子太监们都沸腾了,一个个摩拳擦掌想要脱颖而出。

他们既不识字,要学起来实在太难了,光是五线谱就得重新学着来看。

如今会西洋乐器的人不多,康熙肯定不会亲自教,就只能找传教士进宫来教。

那么多的太监,传教士才几个人,就只能搭个台子,传教士在上面说,下面乌泱泱一群人。

前面的还能听见,后边的就听不到了,只能拼命往前挤。

这样一来就混乱了,前面的正听着,被后面的挤了,脾气好的最多瞪两眼,脾气不好的就要打起来了。

几个传教士轮流教,每次都焦头烂额,实在受不了就来找康熙哭诉。

康熙能怎么办,就只能把台子放在中间,变成圆形的台子,让太监们围着传教士一圈,那样就相对后边少一点,也勉强能听清楚了。

顾凝宸就想到扩音器,不过扩音器需要电磁能转化声音,这时候的技术压根做不到,只能更原始的办法。

比如用回音的效果,来增加声音大小。

最简单就是在台子的木板凿几个小窟窿,然后底下放上大水缸。

这样声音传到底下,通过水缸的回音作用,就能让声音传得更远一些。

她画了个示意图,跟康熙解释一番。

康熙很感兴趣,立刻就让人改造了台子。

他还让李德全站在台子上说话,看看声音能传多远。

这可难为李德全了,站得比康熙还高,上去的时候腿都是软的,连滚带爬,上去后更不敢站着,就蹲着说话,声音也一样能传开。

康熙示意李德全继续说,他慢慢退后,退到一定范围后确实听不清楚才停下。

他再估算了一下站的位置和台子的距离,扭头对顾凝宸道:“如果台子大一些,底下放的水缸更多,是不是声音能传得更远?”

她连忙点头道:“皇上,该是可以的。”

顾凝宸看了康熙一眼,这人举一反三的反应实在太快了。

后来也是听戏发烧友的乾隆建造了一座听戏楼,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三层的木结构,表演的演员站在第二层表演,他们脚下的木板就有很多小洞,一层的地板也是。

然后一层底下还有地下室,里面就放了很多大水缸。

通过上下空置了一层增加回音,再加上地下室这些水缸增幅了一次,声音就能跟立体环绕一样,对面都能听得极为清楚。

可谓重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的情景!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