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庶妃一路高升+番外(173)

作者:岳月 阅读记录

接着是弹,就是用弹棉弓来弹棉花。

然后是纺纱,把棉绒纺成线,最后才是织布。

如今纺纱大多是以家家户户为主,然后家里有妇孺再来织布,而不是工坊的形式。

她们纺纱和织布之后就拿出去卖,家里自然不大,纺纱机和织布机也就个头很小了。

纺纱机是黄道婆当年制造出来,大多就是一臂高,一人宽的样子,踩着踏板来纺纱,通常用的是三锭。

手艺精湛的妇人,还能用四锭来纺纱,效率能更高。

康熙显然想继续改良,做成大的纺车,几人同时操作,却能增加锭数,又能加快纺纱的速度。

纺纱的速度快了,织布才能跟上。

他就指着图纸跟顾凝宸解释道:“之前朕派人去边境打退山贼,后来虽说剿灭了山贼,却也发现一个问题,就是那边的天气太冷,士兵很快就要受不住。”

“如今士兵穿的是棉甲,里面是棉花,外面是棉布。但是棉布产量太低,至今还没能让所有士兵都穿上。”

比起盔甲,棉甲就要轻便得多,行军的时候也不会给士兵造成太大的负担。

再就是盔甲是金属,不仔细保养很容易生锈或者坏掉,夏天的时候太阳照在盔甲上,也让士兵更热甚至中暑。

如果是骑兵,穿着盔甲就更重,行走不方便,消耗体力也快,对战马也有负担。

换成棉甲,虽说夏天依旧热,但是起码冬天的时候士兵不会冷。

康熙在平三藩的时候早就发现棉花的好处,下令各地开始种植,如今棉花的产量是上来了,但是棉布并没有。

对战山贼之后,他让造办处再三改良纺织机,约莫两个月才改造得了大纺纱机,也就是大纺车。

增加了棉锭,也能加快织布的速度。

不过康熙看着显然不是特别满意,正琢磨再增加棉锭,加大这个机器。

这样一来,就不能只在家家户户单独来做了,很多家里不大,根本就放不下这个机器。

而且一个人已经操控不了这个机器,需要几个人同时配合才行。

不用说,康熙是打算用工坊的形式,招揽纺织之人来纺纱和织布。

顾凝宸看着图纸上康熙加的棉锭数目,就用铅笔在上面又添了一点:“皇上,这个纺纱机如果几个人一起操控的话,三个熟工能操控四十个棉锭。当然,这也得一流的纺纱工才行。”

她在图纸上添了几笔,四十个棉锭就变成了八十个,这就是后来改良过的珍妮纺纱机。

中间增加一些结构,这架纺纱机就更大了。

康熙看了看,只觉得这张更大的纺纱机确实可行,效率也能更高。

这个纺纱机需要三四个人同时运作才行,就需要纺纱多年的熟练工。

如今织布的都是女子,那么织布工坊招的熟工也就只能是女子了。

未出嫁的姑娘大多是不出来做工的,但是家里条件不好的,也会早早出来做工。

出嫁的妇人出门做工的就更多了,在家织布也是主力军。

康熙点点头道:“那就让造办处把大纺车做几台出来,然后请熟悉的纺工来试着用。”

京城的百姓家里纺织的妇人不少,让造办处出钱请人来熟悉纺织机,回头这些人还能手把手教导后边来的新女工。

纺织工坊就没放在工业园内,毕竟男女有别,纺织女工时常出入工业园也不妥当,就另外圈了一块地作为工坊。

按照顾凝宸的建议,这工坊前面是纺织的地方,后边跟其他工坊一样有住宿,专门给住得太远,不能来回跑的纺织妇人准备。

住的地方也有火炕,连着厨房,她们也是包吃包住。

如果不用住,住宿的钱还能折现到工钱上。

当然妇人白天上工,晚上回家,如果远的话,走夜路就不安全,顾凝宸还是希望她们都住在工坊当中,每月沐休的时候才回家去。

毕竟折现也是很少的一点钱,对自身安全来说都不算什么,真出什么事就得不偿失了。

图纸都出来了,造办处做织布机不是什么难事。

康熙吩咐过后就开始低头看顾凝宸的图纸,半晌后惊诧道:“你这是专门织地毯用的机器?”

顾凝宸不意外他能很快看出来,笑着点头道:“是,我看手工编织地毯实在太慢了。虽说这机器做出来的毡毯不如手工来得漂亮,却也结实耐用,一般人家也能用上。”

手工编织那些大多都进宫里来了,都是作为贡品用的,其他人就没能享受到。

她又说道:“听闻上等的羊毛做了毡毯,次等的一直堆在库房里头,实在是浪费了。人工编织这些次等的羊毛,工时太长,却也不太划算,如果能用机器就要好一些。”

这样做出来的毛毯不如手工的漂亮,但是用的羊毛就是次一些,用机器做要快,价钱也能下去不少。

还能跟宫里用的毡毯区别开来,不至于让宫外的人都能用上宫里的毛毯,显得宫里的就不值钱了。

康熙看着这图纸,已经相当完整,根本没有需要修改的的地方,就颔首道:“不错,这样一来,库房那些次等的羊毛就有了着落,不必浪费了。”

这样做出来的毛毯是不能送去拍卖会上,送去互市那边却是可以。

甚至各地也能建起地毯工坊,还有纺织工坊。

如此,各地的妇人也有了上工赚工钱的机会,而不是只依赖丈夫来养家。

顾凝宸想着,一家子有两个能赚工钱,那家里就要比以前富裕一些了。

就是农业不能荒废,毕竟粮食还是重中之重,各地的工坊规模就不能太大,不过也足够用了。

如今最重要的是把纺织机做出来,供给各地的纺织工坊。

再就是棉花这个各地种的多,一般就是自产自销了。有些地方很适合种棉花,产出多了,纺织跟不上,就很容易压在手里。

多了纺织工坊,就能尽快把棉花转化为棉布然后卖出去换钱。

这样也能周转起来,让各家各户种了棉花换成钱,也就让人能够继续积极多种棉花。

而不是因为棉花压在手里换不成钱,而不再继续种,这样就违背了当初康熙让各地大量种植棉花的初衷,也有了良性循环。

棉布的产量上来了,价钱也就能下去,那么军需方面购买各地棉布做棉甲就能划算许多。

百姓们只要努力攒攒钱,家里人也能穿上更舒服的棉布衣服了,过年过节都能扯更多的新布。

康熙的意思是先开京城这边的工坊,运作方面没什么问题了,再考虑其他地方。

毕竟要直接让各地开工坊,不说织布机的问题,就是如果运作这个工坊,利益怎么分配,纺织工又如何安置,没有章程就很容易乱来。

得让京城这边工坊运作成熟了,各项规矩都立好,没有遗漏,这才写成章程让底下照着做,就不容易出差错。

造办处那边加紧开始做纺纱机,他们也学会了流水线作业。

工坊里请了很多木工师傅,然后每个人只做一部分,拼接起来就是完整的纺纱机,每个工序因为熟练就尤为快。

一个月下来,就已经做了十几架纺纱机。

另外招纺织女工的事也很顺利,毕竟这会儿谁家不想多挣点银钱。

妇人能做的很少,大多就是在家织布,或者绣帕子拿出去卖,换来银钱补贴家里。

如今有这个纺织工坊在,工钱不低,还包吃住,如果做得又快又好,还有另外的打赏,不比在家里吭哧做那么点布拿出去卖要挣的银钱多吗?

但是工坊由谁来负责管理,就是个问题了。

其他工坊可以用太监或者小吏,但是纺织工坊全是妇人,这就不合适了。

顾凝宸就提出了一个建议道:“皇上,何不让她们自个选出一个人来管着?”

这个建议还挺新奇,康熙就问道:“自己管自己,你就不怕她们互相隐瞒吗?”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