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透历史从八件有趣文物开始(172)

近代世界,西方资本控制着全球生产,控制了货币亦是能操纵世界生产物资。

因此,从明朝中叶,中国被动地进入了国际白银货币体系。

其后历经了清朝而直到民国的法币改革,中国的币制一直深受国际银价变动影响,变相丢失了部分铸币权。

上图。

来瞅瞅丢失铸币权的血淋淋教训。】

一幅标注着彩色线条的世界地图被放了出来。

线条从海洋上通过,连接了非洲与欧洲,其上还有贝壳与金元宝图标。

简明易懂,图上画的是贝壳与黄金的流向。

朱家父子俩想到本次视频开头咕咕挖的小坑。

在全球范围内,直至二十世纪初,海贝才彻底终结了它作为货币的命运。

水镜:【在先秦时代,海贝作为货币流通于中原,后来被金属货币取代。

时间过去了两千多年,东亚进入白银化时代,但是远在非洲仍旧以海贝作为货币。

古代中国的贝币部分来源于印度洋。

让我们以印度洋的马尔代夫为起点,这次不向东走而向西走,能够看到大批海贝被运入了非洲。

由于史料的匮乏,尚不清楚向非洲去的海贝贸易具体起于何时,又具体走了哪些航线。

能够肯定的是早在十一世纪,犹太商人开始经营从印度洋到北非的海贝贸易。

其后,通过骆驼等运输工具穿越了沙漠,海贝从北非抵达了西非。

十四世纪初,出现了明确文字记载表示海贝成为了西非货币。

《马穆鲁克行政全书(Masalik al-absar)》中指出,马里王国国内的交易以贝币进行。

等到十四世纪中期,西非形成了鲜明的以贝币作为的区域,且在不断扩大。

当时,海贝的主要输入路径是穿越沙漠的陆路。

等到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到来。

海贝的运输方式迅速发生了变化,始于印度洋的大船,开往了北非与西非。

很快,陆路运输被海路运输取代,而且非洲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区域越发深入非洲内陆。

葡萄牙人率先到来。开辟了从欧洲到亚洲的贸易新航路。

新航路途径量产海贝的印度洋,也会途径将海贝作为货币的西非。

一个巨大商机由此诞生。

在印度洋低价购入海贝,把它当作为压舱物,不会占用在欧洲能售出高价的东方货物空间。

返程途中,顺手把海贝卖到非洲,赚取一笔高额差价。

自此之后,非洲形成了以海贝为主体的货币体系,其铸币源头落入了欧洲人之手。

继葡萄牙之后,荷兰、英国相继涉足暴利的海贝贸易。

在十八世纪开始了血腥残忍的黑奴贸易,把人彻底物化,用海贝换取了黑奴。

被当作货物售出的不只是活人,还有当地的黄金。

在欧洲人的推动下,非洲的海贝货币化更加彻底。

等到了十九世纪,欧洲多国废止黑奴交易,并不是停止掠夺资源而是将人力资源变更为自然资源——

棕榈油。

十五世纪欧洲人就知道非洲盛产棕榈树。

随着自然科学体系在欧洲不断发展,十九世纪开发出更多棕榈油的用途。

通过氢化可以将植物油加工制作成为人造黄油,为城市中的劳工们提供了热量食物。不求吃得好,起码要吃得饱。

另外,棕榈油在工业方面用途广泛。

比如作为肥皂原料,用于城市灯油照明,以及可以用作工业润/滑/剂等等。

只看英国,十八世纪末从非洲贩得的棕榈油约每年157公吨,而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已经高达每年3万多公吨。

这些贸易对非洲以贝币结算。

海贝的原产地本来是印度洋一带,而为谋求更高的暴利差额,德国率先寻得新的货源。

殖民北非,掌控了北非沿岸的环纹海贝栖息地,以新的海贝取代了以往来自印度洋马尔代夫的海贝。

彻底把控货币的源头,以买入卖出为1:10的差价,赚到盆满钵满。

海贝贸易在二十世纪迎来残酷结局。

二战结束后,全球货币体系重塑,海贝被彻底踢出局。

曾经象征着财富的货贝,在失去了货币价值后,不能说是一文不值,但也只能作为极其廉价的纪念品。

贝币亡了,而非洲大陆的资源被欧洲殖民者残酷掠夺,其经济体系被摧毁,徒留满目疮痍。

这就是丧失铸币权的惨痛历史教训。】

水镜前,朱元璋与朱棣皆是眉头紧锁。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而从非洲血泪史反观大明的境遇,历史上的华夏应该也遭遇了相似掠夺。

下一刻,咕咕的话证实两人推测正确。

【非洲被掠夺走大量资源,从清朝到民国中华大地也是遭受相似劫难。

山海十八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