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番外(125)

作者:菖蒲君君 阅读记录

船队每次带走的财宝无数,可带回来的“朝贡”价值却远远不及。

喧闹的朝堂上,站在末端的郑和在这一刻,从风光的航海使臣,变成了众矢之的。

那些文官们不敢指责皇帝,便将所有的责难都指向了郑和。

郑和始终沉默,就站在那里。

不曾为自己辩解过只言片语,只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

这一次的返航,最终带给郑和的,是长达十年的落寞。

随着朱棣的驾崩,属于郑和的时代也跟着一并落幕。

这十年里,他不被仁宗所喜。又碍于郑和是先帝亲信,将他派去南京。

郑和一身轻装登船,前往南京。

同样是站在船头。

姜烟上一次见到他这模样的时候,还站在巨大的宝船上。

这一次,却在一艘连船队中的粮船都比不上的小舟里。

已经五十出头的郑和在十几年的海航中,年轻时候俊朗的容颜不再。

只头发打理得平整,还能看见其中的银丝,而常年挂在腰间的那把剑,也早已被他放下。

感受到小船顺流而去,郑和喃喃:“江南闲煞老尚书。没想到,我也成了闲人一个。”

迁都北平后,南京尽管还有“陪都”的名义,甚至还有一套完整的官员机构。

可被安排来南京的官员,大家都清楚。

只有被皇帝厌弃了的人,才会出现在这里。

姜烟提着裙子坐在他旁边。

两岸江潮起伏,这只小船远不如宝船来得舒服。

只是不等姜烟回答,郑和自顾自道:“是我庸人自扰了。”

他苦笑,眼底却逐渐释怀。

一朝天子一朝臣。

既然如此,就当他的闲人好了。

可他也没当上闲人。

十年后,宣宗继位,郑和第七次下西洋。

这一次,郑和拒绝姜烟上船。

他只是在船头对着姜烟招手挥别,像是在与相识多年的老友做最后的告别。

卸下多年的长剑再次系在腰间。

他站在船头,一如从前抽出长剑,声音依旧洪亮有力。

随着一声“出发”,雄伟的宝船带着六旬的郑和再次起航。

而这位真正的海洋之子,最终在第七次的航行返航途中离世。

姜烟就站在港口,看着船队返航。

这一次,他魂归大海,与游鱼为伴,乘浪远去。

宝船上再也没有那个持剑立于船头的身影。

姜烟站在船边,也等不到那个熟悉的人下船。

可她知道。

郑和一定去了自己最想去的地方。

在那里,他抗击海上风浪,与懒妇鱼并行,跃出海面,自由自在!

作者有话说:

哈哈哈~

没有加法。

但我也没有加更,所以也没有减法~

感谢在2022-12-07 21:52:17~2022-12-08 00:52:3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染筝 1个;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1章

◎四代帝王的呕心沥血。全都毁在了年轻的朱祁镇手里。◎

“姜姑娘对大明的感觉如何?”

朱瞻基坐在凉亭里, 手里拿着一支小竹签,不断逗弄面前的蟋蟀。

见姜烟走过来, 头也不抬的低声问:“与你之国家相比, 又如何?”

朱棣去世后,皇位交由长子朱高炽继位。

但这位有仁德之称,在位期间为建文帝时期诸多官员平反, 又素来节俭的君王, 在位只十个月, 便在钦安殿猝死。

明仁宗的突然去世,也使得之后的继承人朱瞻基在继位之初,引发了不小的动荡。

只是这位自小更与爷爷永乐帝亲近的皇太孙,即位后的宣宗,以铁血手段扫平动荡。

姜烟走入亭子,好奇的看着朱瞻基逗弄蟋蟀。

她实在是不能明白蟋蟀有什么好玩的。

但也不打算拿自己的理解去攻击别人的爱好。

坐下后,拍了拍裙子, 说:“我当然是觉得我的国家更好。至少,在我的国家没有战争,官员之间的政治斗争里也没有, 更不敢把百姓视作工具。我们吃饱穿暖, 每个人都有书念, 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最重要的是,我们没有皇帝的存在,不需要以天下去供养一家。”

朱瞻基看着姜烟,她说这话的时候万分自豪,眼底都带着自信的光彩。

看了会儿, 朱瞻基也笑了。

“那在姑娘眼里, 大明就没有半分好吗?”

“当然有。”姜烟连忙道:“只是你不该问我这个问题。如果你问生活在前朝的百姓, 是觉得大元好,还是大明好,结果可想而知。历史是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国家的建设必然是参考了无数前人的经验。在中国成立之前,我的先辈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而过河时摸石头的动作,淌水的步伐,都是借鉴了前人。大明很好,只是我更愿意生活在中国。”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