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番外(320)

作者:菖蒲君君 阅读记录

华佗靠在墙壁上,手中竹简丢到一旁,眼底露出一抹希冀。

“当真会如此吗?”华佗喃喃,他恃才傲物,不将曹操放在眼里,只当那是个病人。

如今,也终究是栽了跟头。

作者有话说:

①:《孝经》孔子

——

二更和三更要晚一点啦,今天小年跟家里人吃饭。

祝大家也小年快乐~

发二十个红包,大家评论区留言一下~

感谢在2023-01-14 23:57:22~2023-01-15 21:36:49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昊颉、染筝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萧御 200瓶;冯良辰 100瓶;岐路歌 5瓶;房子、smmlzcwlrj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40章

◎*姜烟望着雨幕后郁郁葱葱的杏树,上面隐约可见点点嫩黄色的杏子藏在树叶之间,她重复道:“是啊,何乐而不为呢?”◎

“会!”

姜烟笃定道:“会的!先生, 在两千年后学中医的学生们都会知道您的大名。我们会永远永远的记住,在两千年前曾经有一位医术卓绝的医生, 他曾经冒着大不韪, 为人做外科手术行医治病,在乱世摇铃问诊。”

那本书中或许是有麻沸散的全部药方。

有华佗做手术的详细过程。

佚散丢失还是一把火烧了,这的确是损失。

只是中华文化流散在历史长河中的又岂止一本《青囊书》。

他们是丢失了《青囊书》, 可他们还有华佗。

华佗留下的也绝非一本《青囊书》, 更多的是他在乱世也依然不忘行医治病救人的心, 是他对医术刻苦钻研,并且为之努力的精神。

他的身体或许死在了监牢中。

可华佗的精神却永远都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哪怕两千年后,中医式微,甚至因为一些没有道德的同行备受争议。

但谁也不能否认,在这两千多年的时间长河中,是中医守护着我们先祖的健康、国家的安宁。

医者,仁心也!

华佗怔然的看着前方, 唇角缓缓扬起。

他从姜烟的身上,看到了来自两千年后的希望,和自由!

——

与华佗在监狱分开后, 姜烟就突然出现在了一片山林中。

远处似乎还有瀑布的水声。

顺着一条小路走下山, 一座茅屋便映入姜烟眼帘。

“这是?”姜烟站在茅屋的院子前, 便看见一个眼熟的身影从旁边走来,扛着锄头,走得艰难。

“姜姑娘!”董奉把锄头靠墙放,朝着姜烟作揖:“我想着在幻境里说不定能做自己从前想做却做不了的事情。如今看来,是我天真了。”

姜烟见董奉走得辛苦, 身上也满是泥点子和尘土, 上前去帮他拿起锄头。

“您这是去做什么了?”

“种地!”董奉笑呵呵的打水洗手, 指着自己满院子的荒草,说:“我自幼便不会做这些农事,如今也……”

说着,笑得还有些不好意思。

“不过好在,还有一身医术,又承蒙这周边百姓的看重。”

董奉说得十分谦虚,随后请姜烟进屋。

姜烟去过张仲景的家,也去过华佗的家。

相较这两人,董奉的家里除了医书、草药和各种炮制草药的器具之外,更多的便是各种道教典籍和蒲团。

道家思想和道教是不尽相同的。

道家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

是一种哲学思想。

而道教则是形成于东汉末年,在南北朝改造发展,到了唐代也曾发展空前。

“道教东汉末年才形成,先生便如此感兴趣?”姜烟问。

“自然。”董奉觉得有必要说清楚:“我是先学医,再学道。”

“你看这外面。”董奉带着姜烟走到院子里:“你看,如今是春夏时节,这时若是感染风寒,那是热风。可若是秋冬感染,便是寒风。人本身就是自然中的一类。树会春夏生长,秋冬枯败。大雁也会南迁。人的身体也一样。”

董奉捧着一卷《伤寒杂病论》出来:“这样的观点,这本医书的撰写人也是如此认定的。那时我不知张仲景是何人,但被这本书惊为天人。奈何这书……”

董奉叹气。

这卷《伤寒杂病论》到他手中时,已经残破,许多内容都模糊不清了。

“所以,您是因为如此才信奉道教?”姜烟觉得很有意思。

中医博大精深,也让现代许多人质疑的便有这些原因。

张仲景尽管从小是学习儒家思想,可在医术上却吸收了不少道家精华。

将人分为阴阳内外。

有些人内虚外阳,有些人则是反过来的。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