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番外(322)

作者:菖蒲君君 阅读记录

“劳动果实?”姜烟擦干净手指, 盘腿坐在蒲团上, 享受着明媚阳光和温暖的风,只觉得浑身骨头都懒洋洋的。

如果忽略古代没有网络、空调。

大西瓜也不能想吃就吃。

姜烟觉得这样的生活也是非常安逸舒服的。

董奉点头,整理干净自己的长须,笑道:“是这么说的不错!”

他在庐山隐居,日子倒是安逸好过。

可外面, 依旧是兵荒马乱。

董奉对姜烟说:“我便是看透了外面的兵戈之乱, 所以才决定隐居于此。没想到, 这庐山之下的百姓却是如此好相处。”

“你看。”董奉指着天空:“这天是明亮的,蓝天白云,和风徐徐。这地是肥沃的,种出来的杏子如此好吃,山下的田中也是硕大饱满的粮食。这百姓也是民风淳朴,极好相处。可为何,天地之间又会生出战乱兵祸,权力相争?”

“人,若是病了。尚且有草药针灸之术可以医治。可国,若是病了,如何能治?我不能,所以我辞官归隐,不如做个为人看病的大夫,总好过官场之内昏庸的官员争权夺利,我却束手无策的好!”

董奉年轻时候也曾为官。

可到最后,看着那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露出来的丑恶嘴脸,还有他们枉顾百姓的模样。

董奉只觉得恶心。

他不想同流合污,又做不到扫除这些浊气。

“于是我便想,那我还是去治人好了。能救一个,是一个。这世上能活下来一个,是一个。”

董奉起身,双手背在身后。

大约是常年修道的缘故,他穿着宽松的长袍,倒是真有些仙风道骨的意味。

“我在外头见过太多事情,偏生又不擅长种地。就有了这片杏林。”

他不是毫无所取,也不是强占便宜。

一棵杏树。

是他与病患之间的承诺。

只是董奉也没想到。

杏树一棵又一棵,竟然长成了一片杏林。

“杏林啊!”董奉走在杏林中,阳光从树叶之中洒落,被切割得斑驳。

姜烟跟着董奉走出去,路上还遇到提着一小袋粮食和几枚鸡蛋过来换杏子的村民。

那些村民见到董奉,皆是热情的打着招呼。

他们一点也不觉得种杏树辛苦。

这树苗只要种在土里,他们家的亲人也可以活下来。

若是杏树好好的活了,这些病患家属也会认为,这说明是之前生病的亲人以后身体会越来越好。

穿过杏林,董奉面前是浩荡山水,秀丽迷人。

几百年后,诗仙李白会路过庐山,写出“飞流直下三千尺”。再几百年,会有另外一位诗人,在这里写出“横看成岭侧成峰”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诗句。①②

而这庐山,董奉尽管没能将自己的行医手稿流传于世。

却给了中国人一片两千年的杏林。

医者,当仁心仁术。

又应当有所尺度。

医者,当心怀天下。

又应当目有患者。

杏林春暖,医者仁心。

姜烟站在杏林外,这一刻出现在庐山的远不止董奉。

还有华佗,有张仲景。

不仅如此,姜烟还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的大夫。

他们有的摇着金铃走在大街小巷,城镇乡里。

有的坐在医堂药馆,落笔便是一张经过仔细斟酌的药方。

一人一方,同一种病在不同的人身上,也会有不同的表现,用的药方也会有所增减。

他们中,有穿着长袍的书生模样,也有佝偻着身子的老汉。

更有穿着马面裙,端庄秀丽,静谧的站在一角的女子。

“姜姑娘,多谢你!”张仲景、华佗和董奉齐齐转身过来,那些同样站在山谷中,看不清楚模样的人影也转过身来。

他们齐齐朝着姜烟一拜。

“不不不!”姜烟赶忙回以一礼。

“姜姑娘,若非你,我等也不知晓,后世的医术竟然发展如斯。行医济世,我等之心愿。奈何我等至死也不曾达成心愿。”

张仲景站在三人中间,抬手朝着天空方向拱手:“如今我们心愿已成,纵然此刻身死也死而瞑目。”

他们在现代看到了那些在研究室里做研究的教授们。

知道就算千年之后,中医之传承也不曾断绝,依然在救治百姓。

还有那些制药出来后,不断调整价格,让更多百姓吃得起药,治得了病的新闻。

他们渴望医天下,奈何一人之力根本无法达成。

这个心愿,在两千年后才完成。

看病可以报销,医院不再是那些穷苦人不敢涉足的地方。

张仲景他们当然也知道,这也不是绝对的。

世上总有阴暗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发生着各种苦难的故事。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