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番外(575)

作者:菖蒲君君 阅读记录

毕竟,只有活着,他才能继续他纸醉金迷的书画人生。

赵桓与李纲为首的主战派反复拉扯的时候,赵佶就已经一路奔着镇江逃了。

“李邦彦误我!是李邦彦误我啊!”赵桓不肯承认自己的反复,只一个劲的低声哀嚎。

李纲留下了赵桓后,就率军在都城部署。

可这个时候,金兵已然到了都城西北处用于养马的牟驼冈。

马场和草料都被金兵占据,吓得赵桓又是一阵哆嗦。

“如此,怕是只能议和了。”幻境里的“赵桓”刚说出这句,就对上站在不远处的李纲那双尽是不赞成的眼睛。

李纲走上前,连声道:“官家,若是议和,岂不是重蹈当年与辽国的覆辙?金兵孤军深入,纵然路上有劫掠,可大军粮草跟不上,只要我们死守都城,待勤王之师到来,未尝没有一战的希望!”

“更何况,金兵在草原生活久了,他们到都城难免水土不服,只要我们拖上……”

不等李纲说完,对面一个穿着紫袍的男人便摇着头说:“李大人说得轻巧。禁军如何能与那些精锐的金兵抵抗?”

历史上的高俅并没有《水浒传》中写得那么恶贯满盈。

甚至还能说出一点好话来。

高俅于微末时受人提携,身居高位后也不曾忘记。赵佶在位期间,太师蔡京对苏轼后人态度极差,甚至几次迫害。高俅念及早些年在苏轼身边做小吏,又得苏轼推荐才去了王诜身边的恩情,也与蔡京对上,多次对苏家人施以援手。

不仅苏轼,还有早些年对高俅颇为照顾的刘仲武也是如此。刘仲武的儿子刘琦,在父亲战败后也是由高俅引荐,才得以踏上仕途。

可在禁军这件事情上,高俅也有脱不开的干系。

几十万禁军,在高俅的手下,不仅军纪散乱,无一可用,军营所在之处都被高俅建了私宅,禁军甚至成为了高俅家中的私人杂役一般。

金兵来犯时,这些禁军别说抵抗,武器都拿不稳。

穿着紫袍的李邦彦对着李纲冷笑完,又对坐在上首的“赵桓”道:“官家,此乃生死存亡之际。若是议和可行,还能得一口喘息。勤王之师尚不知何时能到,若是为了这个不确定,死守都城与金人打起来,若是战败!”

李邦彦摇着头,满是悲愤的样子:“这个结果,我们承担得起吗?”

就如今两军对阵的情况看,只要长眼睛的都能看出禁军与金兵的差距。

“赵桓”犹豫了。

这一犹豫,被李纲看在眼里,他甚至直接跪在了地上:“官家,就算要议和,就如今的情况,我们能让金兵满意?”

“赵桓”看看李纲,再看看李邦彦。

最后只说:“让朕再想想。”

赵桓嘴上说着想想,可实际上连夜又找来了李邦彦,安排了使者去金兵大帐谈和。

姜烟看到这一幕,胸中憋着一口气,看看缩在一旁的赵佶父子,想动手,又觉得与他们在这件事情上纠缠,属实是浪费力气。

“我这么做,也是无奈之举。你不知道金人兵强马壮的厉害!这都怪……”赵桓下意识就要推卸责任。

姜烟在旁边都没了什么情绪,只淡淡的接话:“都怪高俅,怪赵佶,怪高俅那一脚蹴鞠,再怪当初提拔过高俅的所有人?那你最应该怪的,是赵恒。澶渊之盟后,大宋军队就一直不曾有过任何改进,马倒是养得膘肥体壮,骑马的人却都不行。当初范仲淹兴学也曾对军队有过改革,只是失败了。那你也可以怪守旧派。”

一口气给他说出了十几个能够推卸责任的人:“你再怪一下狄青,问问他怎么就不活长一点,活个几百岁来给你打金人。再怪王安石,问问他怎么就不将新政贯彻下去,给你们大宋改天换地呢?”

姜烟说完,沉默下来:“抱歉,我失态了。”

她从未见过如此惧战的皇帝。

仿佛那不是金人,而是提着勾魂锁链的黑白无常。

赵桓这次倒是不死鸭子嘴硬了,低着头说:“那倒也不必。”

他还没有那么大的脸。

前去议和的使者走到中途就遇见了金国派来的使者。

姜烟看到这一幕只觉得可笑。

金人怕是早就准备好了与宋朝议和,他们拿捏住了北宋这群皇帝的性格。

而一切也如李纲所分析的那样。

金兵孤军深入,粮草有限,他们根本撑不住长期的作战。

就算赵桓不派人去找他们,他们也要来找宋朝“要好处”了。

靖康元年,正月初十。

哪怕李纲再三自荐,赵桓也不肯点头让李纲前去议和。美其名曰,京师还需要有人镇守。

而被御史大夫陈过庭举荐的宗泽,也因为赵桓担心宗泽是主战派,性子刚强对议和有碍,将人调去磁州,踢出议和队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