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请历史人物上节目+番外(706)

作者:菖蒲君君 阅读记录

左边, 是低头写着什么的青年张衡。

前方, 是那个历尽沧桑的张衡。

“要在竹简上刻字, 用的是书刀。如今虽有了纸墨,书刀用的人少了,可它是最初的工具。在很早很早之前,带着随身写到书刀的被称为刀笔吏。我们文人啊,最早也是配‘刀’的。”

张衡手中出现一把小小的书刀。

它只有巴掌大小,却是笔墨纸砚正式出现之前用过最多的记录工具。

文人最初握着的就是这样一把书刀,在竹片上留下无数字句。

纵然书刀变成笔,竹片变成纸张。

“这一支支笔的后面,是一把把书刀。”

劈开这奢靡之风。

让世人知晓,百姓多艰!

随着张衡的声音落下,一旁的青年张衡突然大笑:“成了!写成了!”

他捧着手中的纸,欢喜的跑了出去,眼底散发着希望的光。

桌上剩下的纸张和翻乱了的竹简,像是有一个个散发着光芒的字飘出来,缠绕在窗前的张衡身上。

屋子外还能听见幻境中青年张衡欢喜的笑声。

“高祖创业,继体承基。暂劳永逸,无为而治。耽乐是从,何虑何思?多历年所,二百余期。徒以地沃野丰,百物殷阜;岩险周固,衿带易守……”①

“今公子苟好剿民以俞乐,忘民怨之为仇也,好殚物以穷宠,忽下叛而生忧也。夫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②

姜烟只觉得,张衡好像从光中渐渐走出来。

他不仅是后世所熟知的科学家,他也曾有一腔热血,也曾执笔做刀。

只是,朝政多变,自邓太后之后,东汉的宦官们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各方势力角逐。

张衡的《两京赋》卓绝,与当初班固的《两都赋》一样广为流传,文字的确使人振奋,却无法撼动权势。

姜烟捧着《两京赋》,看着上面洋洋洒洒的字,心中有千言万语,却又不知道如何说。

难怪张衡起初不愿意为官,如今也只是去当了一个南阳主簿。

“你懊恼过吗?这些,好像都不能用。”耗费了几年的时间,呕心沥血的写出比肩《两都赋》的文章。

甚至在许多年后,《两京赋》更是被誉为东汉赋体之最。

张衡浅笑,小心的收起那份纸张,只说:“也不是一点用处没有。多一个人瞧见,多一个人有所体会,都是用处。再不济,总是一份锦绣文章,得文人雅士的一点欣赏吧。”

姜烟快步跟上他,抿着唇不知如何说。

他好像从来都不会抱怨。

之后,张衡做主簿,八年后又此辞官。

看《太玄》,观星象。

身边总是带着竹条,随时在手上编者什么。

后来,四十八岁的张衡因为精通术学被传召入京。

看着张衡在朝堂上反复碰壁,姜烟都忍不住劝:“你说话其实可以稍微委婉一点,大方一点。”

说张衡害羞吧。

说话直得能噎死人。

说他直愣愣的吧。

在其他方面脑子转得可灵活了。

不过短短小半年,汉安帝终于受不了这位张郎中了。

可张衡也没做错什么事情。

秉着物尽其用原则,汉安帝将张衡升为太史令,掌管历法星象。

有了皇室的支持,张衡将那些年曾有过的设想一一实现。

这也是张衡各项成果井喷的时期。

姜烟背着手,在工坊里左看右看,眼睛都不够用了。

“这里就是做浑天仪的地方?”姜烟问。

几个工坊井然有序,工匠们分工合作,每一下都不耽误。

铜汁倒入模具里,发出嘶嘶的声音。

周围要么是敲敲打打的声响,要么便是火焰灼烧的热浪。

有几个小地方还在低声喊着号子给自己加油。

张衡对这里熟悉得很,指着周围几个地方,一一给姜烟介绍每个地方是做什么。

“没错。浑天仪就是在这里做出来的。”

他观星多年,历史上也不是只有浑天仪可以观测星象。

只是张衡渐渐发现,满天星辰中藏着的规律。

待浑天仪做好后,张衡再次触摸到这个世界上第一架浑天仪。

“我从前总想着要改变这个国家。可我发现,一人之力难以做到。既如此,便将心思都放在其他事情上。当我仰望星辰的时候,我第一次意识到了人的渺小。星辰亘古不变的挂在这片天空,天地浩大宽阔,我的眼睛可以望向更远的地方。”

有了浑天仪,张衡一边做其他仪器,一边观测星辰,做星辰图的同时还撰写《灵宪》。

坐在巨大的浑天仪身边,张衡满心欢喜又小心的给姜烟说:“这天地万物都有规律,日升月落亦有迹可循。这人,渺小如沧海一粟。你瞧,这颗星辰在秋冬亮,春夏暗。还有这颗星星,每每白日就要到来的时候最亮。天上的太阳也随着一日变化在变化,月亮也是如此。远处的事物看起来好似缺了一点,并非一马平川之像……我发现,这个世界越来越有趣。”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