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128)

但凡是上了岁数的读书人,知道自己进益无望,多半会羡慕那些闲云野鹤一般的名人雅士。

可惜的是,吴山长也不是什么名人雅士。

最多算是一个山长,他还是县城里的“教谕”呢。

要不然,他也不会当上这个山长。

所谓的“教谕”,其实就是负责县学书院,掌文庙祭祀、教育所属生员。

另设训导数人,也就是那俩先生,他们就是“训导”,官面上不能叫“先生”,但实际上,学生们就喊先生。

训导是指辅助教谕的助手,而嘱托则是约聘教员。

县学书院里没有约聘教员,因为没那么多学生要教。

只有三位先生在,人手足够用了。

府学那边也有书院,教谕多为进士出身,由朝廷直接任命。

府学训导以及县学教谕、训导、嘱托,多为举人、贡生出身,由藩司指派。

学官与诉讼无关,以“奉薄俭常足,官卑廉自尊”自命,就是所谓的“清贵官员”,也就是清流。

且这样的书院,授课以孔孟学说为主,所以称为“儒学”,分府、厅、州、县四级,供生员读书,多系官办。

私办的现在都少见了,只有那些大的书院,有本地豪族富商支持,且有办学多年的经验,才会被朝廷承认,比如四大书院,八大族学等等。

教谕是正八品的官职,可惜的是,这个官职什么都干不了,只能教书育人。

“文会现在离我们太远了,还是先看看年会再说吧!”许攸道:“我们可以在年会上提出来,谁有时间就去,别挑三拣四的了,山长,咱们这里,能去的人少。”

吴山长叹了口气:“是啊,能去的人少。”

今年又不是乡试之年,,明年才是呢!

“要我说啊,不如不去,在家好好地读书,明年是乡试之年,要是真的想去,明年去呗!在那里也能以文会友,看看其他县的考生,交流一下读书心得。”温润在原主的记忆里,没有发现什么文会的记忆。

但是年会有过几次,但都不是很清晰,因为原主的性格十分内向且老实,在书院里并不凸出,只是学习好而已。

“你说的也对,但是这个机会,万一有人想去呢?”吴山长道:“还是年会上再谈此事吧。”

刚说到这里,又有人来了。

看来吴山长这里今天可热闹啦。

来的都是书院里的学生们,以及两位先生。

大家见面就是寒暄,聊天,谈论书本上的一些知识。

温润也是举人了,故而有两个秀才跟着许攸围着他,讨论乡试的问题。

还有几个人在旁听,温润也大方地跟他们分享自己的心得。

他身边的许攸,看了看那边大声说话的几个人,小声的道:“虽然说,山长跟两位先生都是举人,但是他们都考过好久了,很多东西,都不如你知道的有用。”

举人是一到分水岭。

秀才勉强入门而已。

举人才是正式进入读书人领域的名头,只要往上考,哪怕是个同进士,那也是进士,当官就比举人要容易更多!

而且乡试考的内容一般都涉及本省时政以及一些策论,都是当下流行的政务事迹等等。

吴山长他们只能从朝廷的邸报上来获知。

朝廷邸报就是朝廷官方修订的,用来给四方传达政令、决定等新闻的东西,类似报纸一样,称为“邸报”。

邸报的原型出自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不过这种官方报纸,只给衙门发放,平头百姓想要买,那是不可能的,官府也不会卖!

只有私塾啊,书院啊,这种有读书人的地方,才会由山长,或者是先生们出面购买,或者是抄录,然后拿回去,给学生们当课外教材。

由于是官方做的报纸,邸报的内容涉及天下大事,朝廷的政令发放等等,它的地位非常重要。

因此对于邸报的内容,有些地方甚至是保密的!

就算是摘录,那也有可能不是全部内容,这关系到朝廷的政务,所以很多读书人一般都会按时去书院看邸报,就是想了解朝廷政令,天下时事。

希望从中能看到一些有用的消息,或者是一些风闻等等。

这个就要跟紧了,一旦与时代脱轨,就很难再融入进去。

哪怕这个时代的进度,慢的可以。

“我也是从一些摘抄的朝廷邸报里看到的东西。”温润可不能自大的说,自己比吴山长有见识。

那他成什么人了?

就在这个时候,门口有来了两个人,这两个人一进门……屋里头就一静。

作者闲话:

江湖现在已经习惯了,每天都要去做核酸,一睁开眼睛,就得起床……不能懒床啦,不然大白们该下班了。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