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15)

为此,温润不得不增加了一下学生的数量,几天之后,好么,莲花坳的孩子基本上都来了。

来了就来了吧!

温润一头羊也是赶,两头羊也是放,一起来吧!

同时,温润也在细细的研究《法典》。

这部《法典》包括六大纲目典籍,《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全文大约三十万字左右,有了这一部书籍,熟读背诵之后,一般的时候,能省下很多麻烦。

人一定要知法而懂法,才能平平安安的过日子。

而且古代有一点好处,人治大过法制,法理不外乎人情。

只要有迹可循,温润就会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正研究着呢,第二天是十五,月圆之夜,一般温润都是初一十五,给孩子们放假一天。

这个时候,赶巧了,正好是农闲时节。

刚刚给地里的庄稼锄过了草,间了苗儿。

六个孩子如今正在杨家那里睡午觉,杨大叔弄了一些木柴填补王家的柴垛子,杨大婶则是拿了王家大人孩子的衣服去洗,正在晾晒,这是两口子唯一能为王家做的事情了。

正好今天杨大叔弄了五条大鲶鱼回来,温润去菜园里摘了一些初长成的茄子:“今天晚上咱们吃鲶鱼炖茄子吧!家里还有一些大米,做一点二米饭。”

“行!”杨大婶笑着道:“我回去拿两头蒜过来。

杨家后菜园子里种了二亩地的大蒜,这个要腌制成糖蒜,是他们冬天的时候,就饭吃的一种小菜。

因为要放糖,大人孩子都喜欢吃糖蒜。

晚上吃饭的时候,杨大婶就说了:“明儿十五,我想去东山上的如意道观里上上香,求咱们这一年,能平平安安,顺顺利利。”

其实更多的是,觉得老天爷保佑,风调雨顺不说,儿子还能跟着温秀才学习,真的是太好了。

老王家的三个孩子也有人照顾了,不谢谢神明,杨大婶还真觉得,没什么事情可做了。

“那我们一起去吧!”温润也想出门走一走了,这里虽然是夏天,但是没那么热,这个古代还是很绿色的,没有温室效应。

只要早点走,又是上山,走的路都是有树木遮凉的,去一趟只要不是大中午的赶路,走在光秃秃的道上,就晒不着。

城东山,就是县城东边的山上,山不高,上面有一个道观,有一位观主,七八个道士,以及十几个小道童。

人还挺多,山上有个很大的池塘,养一些鱼出售,另外就是山下的一些田地属于道观,这个时代的宗教场所,拥有的土地是不用交税的。

这在古代是个很特别的存在。

因为在这个时候,种田可不是个好活计,一片汗水摔成八瓣,累死累活劳作一年,产量不高不说,还得交田税,这还是自家的田,要是租借大户家的田地来赁种,粮食除了要交税给朝廷,还得拿三成出来给户主当赁租。一年下来,堪堪混个温饱,碰上年景不好的,一家人的口粮都成问题。

要不很多人怎么开始让孩子读书识字呢?

起码当了秀才,就有了免除赋税和劳役,还有二十亩地免税粮!

他是廪生,还有五十亩的数量,其实他名下,有七十亩地是免税的。

要是当了举人那就更好了,起码还能增加两百亩地是免税粮的!

要是考的靠前一些,或者当了进士,那所有名下的土地都免税!

这就是读书人的好处啦!

温润一大早就准备好了一些吃食,带着孩子们跟着杨家夫妇出了门,他们家里托了村长照顾。

因为是起早走的,一路上倒也凉爽,温润一直在跟孩子们说话,什么花花草草的,他还发现了一片金银花,野生的金银花,很多的,而且没人采集,他就打算回来的时候,采一些回去,搭配上那野生的薄荷和艾草,给孩子们洗个澡,可以驱虫防痱子呢。

“那花儿太小了,还没开,也没人采。”杨大婶对那些花儿朵儿的并不看重,农家人谁会弄那些啊?有那时间要么休息要么就干点家务活。

每天都不闲着,正经事情都干不过来,谁会去采这种小花?

“没什么,回来再说吧。”温润知道这是药材,但是他不知道这里的药房,有没有这种药?还是老百姓不认识呢?

他也没细说,只是笑了笑,又给孩子们讲了一下这附近能看到的东西,他们不认识的玩意儿。

赶车的杨大叔都乐了:“到底是秀才公,看看这见识,就是比我们强,这些东西我们看了多少遍了,也说不出来个子午卯酉。”

“我也是在书里头看到的,读书识字明事理。”温润摸了摸小妹妹的头,今天小丫头很兴奋,也很害怕,她是头一次出远门,以前可能也出过,但是不记得了,估计是有了记忆之后,第一次出来,被温润抱着,乖巧老实的不得了。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