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1505)

去年温润倒是带了番薯回来,可只给了二十斤,剩下的都留做了种子。

一个都不给出去了,然后今年他们种了一亩地,收获了一万两千斤啊!

“可以做点来吃。”太子殿下让人拿了几十斤去做了吃。

晚上他们父子俩就吃到了一顿红薯饭菜,红薯蒸饭,红薯粥,红薯饼,油炸红薯片儿,拔丝红薯块儿……各种红薯制作的东西,都送了上来。

皇上尤其喜欢吃一道红薯丸子;太子殿下喜欢吃的是红薯饼。

吃过了之后,父子俩很满足。

“这红薯粥不错,还有那个红薯蒸饭,能剩下三分之一的粮食。”皇上可是一直在盘算百姓的饭碗,能省一点粮食,就会让百姓多养个娃儿。

人口一多,朝廷就有收获。

不管是赋税粮草还是征兵,都离不开百姓。

“是啊,是啊,听说还有烤的,或者是蒸的,直接吃的红薯,不过要吃一点咸菜,不然烧心。”太子殿下道:“先生说的!”

太子殿下有好几位先生,哪一个都是博学鸿儒,但是他不指名道姓称为先生的人,只有温润一个。

“好,听你先生的,朕还纳闷呢,这才晚上,怎么还给朕上了好几样的小咸菜?”皇上拍了拍肚子:“不过朕也给面子,吃了几口的……晚上不会烧心的哈。”

太子殿下笑了:“如果烧心的话,就吃一点药,头一顿吃,估计不会。”

他记得第一次吃的时候,也没烧心。

父子俩盘算了一下,这番薯看来值得一种,这么高的产量,也怪不得被称为救济粮了。

就是吃完了总排气,父子俩还尴尬了半天,不过后来就觉得不尴尬了,反正这也不是人能控制的……太子殿下还跟皇上说,先生曾经告诉他,说这个番薯如果生吃的话,排气会更频繁。

收获了好庄稼,第二天皇上就美滋滋的在朝堂上宣布了他的收成。

朝臣们不敢相信,可是皇帝说他亲自拿了称,称出来的重量,谁都不能怀疑他,他可是天子,岂能说谎?

何况还有太子殿下。

天家至尊的父子俩,暂时充当了农夫。

不过丰收,的确是丰收,大丰收呢。

朝廷因为此事,一片歌功颂德之声。

可不是么,千万年五谷,成了六谷!

还有那番薯,哪怕不是一万两千斤,有一半的产量也够了啊,这东西不挑地,许攸那边也传回来消息,他如今是西北那边的巡抚,在那边开春的时候,特意挑选了类似戈壁那种土壤,开荒之后就种了番薯,而一些原本开荒出来的荒地,他种了玉米。

今年试种,产量虽然没有御田的产量高,但也只是少了那么几十斤。

番薯一亩地收了一万斤,玉米一亩地收了一千斤。

温润也接到了许攸的信,许攸在信里说,边关苦,百姓们更苦,他是带着钱去的,还带了大量的粮食过去,纳西人帮忙种地干活儿,不要钱,就要粮食,就要吃的。

他发现自己这个巡抚当的太舒坦了,他不管地方,只管新物种推广这个事儿,他先种,丰收了,他大张旗鼓的往家里拉这些东西,好么,百姓们都轰动了,很多人开始上门打听那是什么玩意儿?

然后人人都知道,这是玉米跟番薯。

许攸给皇帝上了奏疏,还写了私信。

奏疏上提议试种,逐步扩张种植面积;私信里说,将收入的玉米和番薯,作为种子收藏起来,不过要把这些卖给内务府,然后内务府派人来,将这些“种子”再以平价卖给当地的百姓,这里没什么利润,但是有皇家背书,内务府的人出面卖种子,就跟利益扯不上关系了。

谁都知道,内务府富得流油,看不上那点卖种子的钱。

也只有内务府财大气粗的不会抬高卖种子的价格,许攸也不用背负一个“与民争利”这个罪名。

皇上同意了,派了内务府一个买办去处理。

买办知道皇上的意思,所以他连夜出发了。

京中可是热闹了,朝堂上更热闹,新的粮食,新的充饥庄稼。

一些早就见过玉米的百姓们,跟所有人一样很吃惊,不过随后他们就高兴了,因为他们认识这个东西啊!

老白头儿跟几个老头子在树下晒太阳,讨论玉米的事情,就跟其他人显摆:“那个玉米,那些小伙子种了二年呢,老头子从头看到尾,明年啊,老头子家的荒地也种上!”

“这京畿之地,哪儿还有荒地啊?”其他几个老头儿不服气,叫嚷着老白头儿胡说八道呢。

“我让我儿子们,去外地开荒。”

一群老头儿对此十分好奇,都想试一试,种一亩地番薯,收货上万斤,是个啥样儿?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