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372)

每日勤勤恳恳,回家也是抢着干活,不过老程家也说了,家里有个希望,就要供他读书。

程老三他们几个,每年也会拿出二两银子,给家里,说的是供孩子上学。

其实全家的希望,都放在了几个孩子的身上,轻易不会让他们“辍学”。

“身体可好?”王珺知道程达,但是他走的那一年,程达也才是个半大小子,这会儿已经是个十五岁的少年了,在乡下地方,都算是个大人了。

“好,我的学生,每天都要锻炼的,加上他们都是农家出身,每日也是要干活的,可不是文弱书生。”温润对自己的学生可维护了:“而且除了程二双子,还有老倪家的倪黑子,他跟程二双子一样大,不过他们家想让他去当个掌柜的,正在为了这事儿,磨张大爷呢。”

因为张富贵当了总掌柜的,老倪家想让这位总掌柜的给推荐个地方,让倪黑子去,起码当掌柜的,工钱丰厚,待遇也好。

“哦。”王珺心里有了打算。

温润将原本的账册用绸缎包好,又把自己翻译抄录的账本包好:“这个红色的是你的原本,这个绿色的是我翻译好的,对了,这个蓝色的是南宫易带来的,我也翻译好了,没想到毫不相干的两组账本,竟然是可以相互印证的,真是无巧不成书。”

作者闲话:

江湖所住小区的前面的小区,今天封闭了,而本小区也很安静,安静的都寂静!有点……

第160章 又见账本

“是很巧啊。”王珺点头:“东西包好,明天我就带人走。”

“嗯。”温润没想那么多,以为他是要走,带着他的那些兵丁们。

而王珺的意思,是说要把人带走,谁呢?

南宫易啊!

王珺趁着晚饭之前,去了一趟老程家和老倪家。

他是在这里长大的,两户人家在哪儿,他闭着眼睛都能摸过去,去了半天才回来。

家里饭菜都摆上桌了,他也才洗漱过了,坐在饭桌前,最后上了主食,正好吃饭。

“跑哪儿去了?”温润抱怨他:“家里人都等你吃饭呢。”

“去了一趟老程家,还有老倪家。”王珺对自己的行程没有隐瞒。

“你去他们两家干什么?”温润把筷子给王珺,那边,王瑾已经将米饭放到了王珺那里。

王珺过年回来的时候,提前走访了所有的乡亲家,一家送了点年礼,无非是一只鸡,两只鹅那种,顺便还有几斤猪肉。

其他人家也给了回礼的,但是并没有特别对待的某一家,连张村长家也只是多了一点年礼而已。

老程家跟老倪家也没见特别关照。

“去要人。”王珺将一块肉夹进了饭碗里。

温润看他那一块肉,太肥腻了,又用公筷给他夹了一块清炒玉兰片儿:“要人?”

“嗯,我要了倪黑子跟程二双子,他们俩都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了,想搏个前程,不在家务农的话,从商不太妥当,不如跟我去军中,在后勤管理账目,他们俩既然有这个本事,何必去从事商贾贱业呢?跟我去军中,好歹是大军所在地,当个文书的话,也是正七品的官职,跟县太爷一个级别。”王珺摇头晃脑的道:“得过几年,再遇到大仗,还能再上升,可比给人当掌柜的,账房先生强多了,也不用看谁的脸色行事,好歹也认识字儿,比我们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粗汉强!何况他们身体好,也不怕军中条件艰苦,人我也信得过。”

最主要的是,他们都是草根出身,跟谁都没关系,整个军中大营,十三不靠!

只有这样的人,上头才会重用,否则,一切免谈。

王珺也不想再饿肚子,就想在后勤安一些自己人进去,起码以后能有个饭吃。

“原来是这样啊!”温润想了想:“也好,他们去了军中,也不算埋没,虽然没有功名在身,却有真本事。”

温润对俩人的才学,是放心的,因为按照古代私塾教育的规制,都是由认方块字起,比如简单的“人”、“口”、“舌”等等简单笔画的字,一般几个月或半年之后,读等于识字课本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名贤集》、《神童诗》、以及《五言杂字》和《七言杂字》等等。

大概用一两年的时间完成识字教育,这才开始正经读书。

按照朱熹圣人的规定,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

这《四书》之中,《论语》一万二千七百字,《孟子》三万四千六百多字,加”大、中”约五万字,而且还要连朱熹的注解都要背熟,所以时间长些。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