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518)

还有张大爷家,他们家也改换门庭了,高兴地张大爷一口气放了七八串的鞭炮,杀鸡宰鸭子的,热闹的堪比过年。

温润回了家,却吩咐陈强家的,给五个孩子准备行李卷儿。

“要做什么?”这家里人正高兴的时候,怎么就要准备行李卷了?

“送去县城里的书院读书。”温润道:“等到他们在书院读个一年半载的,休假的时候,再回来继续读。”

“哦,这就去准备。”陈强家的赶紧去忙活。

考中了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喜信,且他们更有信心,自家孩子也能考中。

毕竟都是一个先生教的嘛!

在七月份的时候,温润将五个孩子连带着他们的行李卷儿,都一口气送去了县城。

永宁书院早就准备好了他们的住处,五个人住在一个监舍里。

在入学的第一天,吴山长就说了:“入学后,生员要专治一经,以礼、射、书、数设科分教。”他说的即是课程分为四类:

一是”礼科”,包括经、史、律、诰、礼、仪等,生员必须熟读精通。

二是”射科”,乃是朔望日演习射法,由长官引导比赛。

三是”书科”,要求生员练习书法,临名人法帖,每天练习五百字。、

四是”数科”,要求生员必须精通九章算术。

虽然每科都有课试,并分等给与赏罚,但大家心知肚明的是,必须下苦功夫的,只有”礼科”和”书科”,因为这两科涉及科举么。

书科自不消说,你要是字写得一般,任凭文章花团锦簇,也不能入得了考官的法眼。

而要练得一手好字,非得持之以恒不可。

礼科更是直接对应将来的科举考试题目。

乡试和会试的考试形式基本上一样,都是考三场,每场三天。

第一场制义七篇,也就是作七篇八股文,其中从四书中出三题,所有考生必做;从五经的每一经中各出四题,士子各选一经,加起来一共是七道题。

第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及诏,诰,表各一道;第三场试时务策五道。这些内容都要在”礼科”中学习,所以此科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众所周知,能不能在科举中中式,最最重要的还是取决于第一场,也就是七篇八股文,所以对四书五经的教习,依然是府学的重中之重。

在这个阶段,生员们除了必修的四书之外,只需在五经中选修一门既可,不必像之前那样,四书五经一把抓了。

有点像是高中分班,这里就是分科了。

然后两位先生又宣布了上课时间,每月上二十天课,再加上每月初五、二十的时文大考,初六、二十一的经解策论小考,也就是一月说有二十四天在校时间。

不过书院并不要求生员务必出勤,但必须参加每月的大考小考,且诸生还需各列功课簿一本。

各将每月所读何书,所看何书,或所临某帖,逐一注明,以备教习先生们不时阅取,查看他们的学业进度。

还有个规定,那就是如果在两考中连续垫底,那就有被打入黑名单,上报道学批准降级甚至除名的危险。

不要以为秀才就能高枕无忧了,这院考,岁考的都不能避免。

原主为什么那么着急考举人啊?就是拖不起啦,也考不起啦!

温润觉得送来还是不错的,起码系统的学习,将来有指望考中举人。

送来人还送了束脩,温润还去了老许家:“悠然兄可有消息传来?”

许老太爷摇了摇头:“没有,春闱早就过了。”

“那是名落孙山了。”温润想了想:“去信给他,在京中再待三年,再考就是了。”

“我猜也是。”许老太爷没能得到自家儿子的书信,就知道臭小子没考上,不由得心里憋闷,看到人家温润的学生都小三元了,他能不着急么。

“您别担心,这哪儿能一次会试就中了的呢?”温润劝许老太爷:“何况悠然兄一表人才的,咱们也不差什么。”

“我倒是宁愿他是个十不全。”许老太爷说了个气话。

“十不全”究竟有哪十不全呢?

按民间传说是,目有一眇,耳有一聩;手有一卷,腿有一拐;口偏,齿缺;发秃,面麻;鸡胸,锅背。

也就是瞎一只眼睛,聋一只耳朵,有一只手不好使,或者是瘸了一只腿,结巴,缺少门牙,秃头,脸上有麻子,鸡胸跟驼背。

当然,确切地说,“十不全”的“十”是泛指一切的意思,并不是单指外貌方面的概括。

一般这样的情况,是不能为官做宰的,因为形象有损啊。

当然,这指的是文官,而不是武将。

伤疤,是武将的功勋,所以武将有点伤痕什么的,完全不影响前途。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