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610)

“算啦,家里人能平平安安就不错了。”温润摆了摆小爪子,一副醉态可掬的样子:“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他还哼唧上了评弹的曲调,王珺还觉得挺好听。

这次文会之后,温润特意出门去,找了一个当地最有名的银楼,在那里采购了一番,买了一对儿拳头大小的金寿桃,回去家里之后,挑了一套金镶白玉的头面,又让人做了八十八斤的银丝寿面,又拿了八十八个一两重的银元宝,分别打造成了花生的样式,因为花生又名“长生果”。

张三儿又拿了两匹上用的富贵长春花样的朱红色锦缎,两匹松鹤常青的松青色锦缎,几样东西凑到一起,这份贺礼还不错。

等到了日子,温润就带着王珺去了张家大宅。

张氏一族在本地延绵五百载,是有正儿八经家谱记载的,起源于明朝初期,就算是改朝换代了,它反倒是更加的兴旺发达。

张氏一族的祖训有一本论语那么厚,谁敢违背祖训,立刻逐出家族,再也不许在族地内居住。

家风严谨,这才延绵五百载,虽然也出过不肖子孙,却处理的十分干脆利落,谁不说张氏一族的好?

他们家如今的家主,叫张康,张延康。

如今已经六十二岁了,他的亲生母亲,就是今日过寿的张刘氏。

刘氏是从远地嫁过来的,如今娘家刘氏一族在其族地也是一大族。

只是她八十高龄,又是家里的嫡幼女,兄弟姐妹都不在了,甚至连外甥也不在了,来的是她嫡亲外甥的嫡长子,刘氏一族的族长,亲自来给这位姑奶奶贺寿。

刘氏不如张氏人口多,但在当地也是一方豪强大族,这刘氏一族也是人才辈出,最出息的一个,已经是一方巡抚了,剩下的族里头有进士三位,同进士十几位,三五个知府,三五个县令,还有十几位举人,二十几位秀才,和三十多个童生。

但是张氏一族目前最出息的一位,已经官致京城的一位左都御史。

号称“铁面御史”,据说在京里乃是一号人物呢。

剩下的有三位翰林,三五个知府,七八个知县,在这里还有四位举人,十几位秀才,五十多个童生,更重要的是,张氏一族,全族的男丁,起码都要认识字儿,不能是文盲。

女眷起码有一半也都认识字,张氏女也都认识字!

不认识字的都是外嫁进来的,而张氏外嫁女全都识字,为此,不少人求亲的时候,会首选张氏女。

张氏一族的居住地,就在城西的西北角落里,别看只占了一角,可整个府城多大呢?

张氏一族人口三千多人,占了府城的一角,张氏祖宅,也就是族长居住的地方,占地上百亩,人口三百多,五代同堂。

张家老太太其实已经八十二岁了,过个八十大寿,只是因为“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故而这八十二岁,才过“八十大寿”。

张家祖宅是一五大进,带着二十个跨院,有外围内子墙,下人房,以及东花园与后花园的大宅!

这宅子建设的就跟迷宫似的,没人带着容易走丢。

温润跟王珺来的时候,张家祖宅这里已经张灯结彩,处处大红大绿,虽然是冬日,却愣是办出来一点夏天才会有的热情。

家里下人不多,负责接待众人的基本上都是张氏一族的族人。

有年轻人,有中年人,还有来回跑传话的小童。

温润一个举人,没那么大的架子,但是王珺不同,他带了八十八个亲兵。

温润没带人,他的事情,王珺都帮他办了,他俩谁跟谁啊?

但是温润带了王玫小姑娘,她单独一辆小马车,翠卧清油车。

到了的时候,门口负责接待的张氏族人,嗓门儿老大的喊了一嗓子:“镇守将军到!温举人老爷到!”

那嗓子喊得那叫一个高啊。

从门里头立刻就抛出来一对兄弟,正是那天一起在四季花园里吟诗作对的张氏兄弟俩:“王将军,如玉兄!”

“两位张兄,怎么亲自迎接啊?”温润下了马车。

王珺下了马,将温润扶下了马车。

“两位大驾光临,我们张家蓬荜生辉!”两个张公子很开心:“快请进,家里的老祖母听说两位能来,十分开心。”

“是我们唐突了,这次来给老太太做寿,还不知道老太太喜欢什么,略备薄礼,希望老太太长命百岁,人瑞有望!”温润特意拉着王珺,在大门口站了站,寒暄了一下才进去,这是给张家长脸呢。

尤其是那八十八位亲兵,小文带着寿礼,在大门口放下了礼物清单。

大门口好几个账房先生,都是张氏一族的族人担任,很有眼力见儿的那种。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