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971)

各种不屑一顾,各种推诿不讲释义。

“可是……。”太子殿下要说什么,被孟翰林给打断了:“好了,太子殿下,你该背熟了这一段,那几个小子,挨了打就别再张嘴,不然还要打。”

温润不知道皇上现在是个什么表情,但是感觉心情应该不太美妙。

因为他听太子殿下说过,前几次,皇上也不知道是受了谁的影响,考校了一下太子殿下的功课,发现太子殿下背诵各种典籍,流利非常,十分满意。

但是后来两次,皇上觉得太子殿下都十岁了,释义也该学了一些,逐问了一段释义。

可太子殿下释义的内容非常平凡,甚至是有些驴唇不对马嘴!

皇上当时没发火,只是跟太子殿下点评了一番释义内容的对错。

转头问了降解释义的这位孟翰林,孟翰林跟他说,太子殿下不太爱听他讲课,经文释义的确是有些枯燥,故而这种释义内容,一般都是由浅入深。

且这个年纪的孩子,的确是坐不住。

所以皇上当时就信了孟翰林的话!

现在亲耳听到这家伙,对着太子殿下说着另一番理论,皇上能不生气吗?

但是皇上生气很环保,他不对无辜的人发火,也不会憋着自己气自己。

里面的人还在继续对话,但很明显,孟翰林仗着自己是皇上亲自点来授课的先生,连太子殿下都要尊称一声“师傅”,故而架子摆的高高的,说话铿锵有力,用皇上压太子,用的那叫一个得心应手。

温润听里头那人自己作死,心里却明白了。

太子殿下肯定是用了什么办法,拉拢了伴读们,今天群起反对和质疑孟翰林。

因为听太子殿下提过,教导他的人虽然多,但是能真心实意的教导太子殿下的人,没几个!

很多人要么是挂个名儿,要么是兼职。

东宫有官职: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和太子太保。

又有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和太子少保。

都是品级非常高的职位。

史官职志记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并从一品掌以道德辅导太子,而谨护翼之。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并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观三公之道德而教谕焉”的记载。

可见太师和太子太师不是一回事,太子太师也不能简称太师,观宋元明三朝太师都是正一品衔而太子太师只有从一品衔。

要想辅佐太子,就得师出有名。

故而皇上将教导太子的重任交给几个人,这几个人都有这些荣誉头衔。

别的不说,这头衔足够压制太子殿下,不得反抗。

因为太子殿下太小了,十岁的孩子能干些什么呢?

大概是孟翰林经常这么干,说话也越来越难听,最后几乎是骂上了。

当然,皇帝也忍不住了,他是马上夺得天下,本质上还是个武夫,开门什么的,哪儿游用脚丫子踹门来的突然?

直接踹门的结果,就是孟翰林怒目而视,想知道是哪个大胆的奴才,敢踹斋宫学府的房门?

孟翰林对宫里的奴才,那是不假辞色的,不然也不会不管春夏秋冬外头冷热,下雨还是下雪,一概不许内监们进门,都得在门**着。

一上课就是一小天儿,这帮人就得站着一小天儿。

别看阿吉总管献上膝盖的速度那么快,实际上,他们一个个都穿的圆滚滚,不然站在外面非得冻僵了不可,因为你站在门外头,既不能来回走动晃悠,也不能跺脚活动身体,动静大了那孟翰林是真的要生气的,有几次,小太监们不懂事儿,忍不住跺了跺脚,差点被孟翰林叫人给打死,还是阿吉总管明面上呵唬怒骂,暗地里让人赶紧把不懂事的带走,要是按照孟翰林那样的要求,东宫没几个内监能活下来。

故而内监们对孟翰林也是恨之入骨。

根本没人想过提醒这位孟翰林,皇上驾到。

看到皇上来了,所有人都献出了自己的膝盖。

“都起来吧。”皇上说话,面无表情。

孟翰林也颤颤巍巍的跟着站了起来,偷瞄了一眼圣颜,发现皇上既没生气,也不高兴。

就觉得自己应该没露馅儿。

太子殿下的伴读们,一个个义愤填膺,却碍于规矩,不敢告御状。

但是一个个握着拳头,能看出来,小爪子都红彤彤的……刚才打了手板来着,看来没放水,肯定使劲儿打了。

“父皇。”太子殿下却不同,一脸平静的样子,气度的确是配上的储君的身份。

可就是太制式化了,没有一点灵气。

温润不由得皱眉,皇上扫了全场一圈儿,自然也注意到了温润看太子殿下的眼神。

皇上大马金刀的坐在了上首的位置,看着一群小少年们,跟旁边站着的孟翰林。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