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将军的读书郎(973)

温润怕冷的厉害,手里头还抱着一个画珐琅花卉开光鸟兽图海棠式手炉。

可以说,温润全身都普普通通,唯有这个手炉看着比较上档次。

其实温润进来前,是披着一个貂皮大氅的,带帽兜的那种,那个更暖和,只是进了屋里头,不能穿,否则看着有点傻啊。

且温润平时也不太喜欢多华丽的衣服,这会儿更是保暖为先,身材修长,穿着衣服就显得略微臃肿……他在衣服里头放的都是皮草,然后还续了棉花!

就这样,被人轻看了去。

他自己无所谓,可皇上跟太子,以及太子的伴读们,都看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这位大说特说的时候,阿吉总管已经带人上了茶水,没有点心,只有大红袍的热茶,温润抱着十分开心,还很喜欢喝,这会儿跟听说书似的,好好的喝了一盏贡茶的大红袍,果然味道浓郁而别致。

等到这位好不容易说的差不多了。

“温雅士,你说。”皇上又点了温润的名字。

温润跟孟翰林那种炫耀的解释不同,他的说辞十分系统:“翰林院是唐代初置,属于宫廷供奉机构,安置文学、经术、卜、医、僧道、书画、弈棋人才,陪侍皇帝游宴娱乐,统称翰林院,并非正式官署。晚唐以后,翰林学士院演变成了专门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有”天子私人”之称。在院任职与曾经任职者,被称为翰林官,简称翰林。宋朝后成为正式官职,并与科举接轨。明朝以后被内阁等代替,成为养才储望之所,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担任科举考官等。地位清贵,是成为阁老重臣以至地方官员的必须经历,故而有”非进士不如翰林,非翰林不如内阁”的说法。无论政治地位高低,在各朝各代,翰林学士始终是社会中地位最高的士人群体,集中了当世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人才,地位优越。唐朝的张九龄、白居易,宋朝的苏轼、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明朝的宋濂、方孝孺、张居正等等一代名臣,皆出自翰林院。”

“因此,入选翰林院被称为”点翰林”,是非常荣耀的事情。翰林学士不仅致力于文化学术事业的传承,更踊跃参与政治,议论朝政。由科举至翰林,由翰林而朝臣是科举时代士大夫的人生理想,是儒家学说中”达则兼济天下”的表现。乃是天下间文人最高的精神追求。”

还有一大堆的知识,温润说的头头是道,条条框框都清晰非常。

将翰林院分析的透彻,连带着翰林院的历史都给扒了出来。

皇上十分满意温润的解释,就连太子殿下都点头:“原来如此。”

其他人更是喜笑颜开,哪怕小爪子被揍,肿的跟个小猪蹄子似的,那也开心的露出笑容来。

可把孟翰林气坏了。

可惜啊,皇上没给他机会,转而又问太子殿下他们,刚才在念什么书?

“在读《礼记·王制》篇。”太子殿下很礼貌地回答:“有一句话不太理解,想请教师傅,但是孟师傅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不讲解内容,反要儿臣等自己理解,对错且不知道。”

孟翰林当然否认了:“老臣不是不教导,而是要大家先背熟了再释义。”

这个时候,他倒是机灵了一把。

皇上也不看他一眼,而是要太子殿下将这段背出来。

太子殿下当然背诵的流利啦!

背完了之后,皇上看了看书本上的内容,点点头:“不错,一字不差。”

太子殿下得意了,他的记性一向很好。

“温雅士,你来给这帮小家伙儿们,说一说,这一段话的意思。”皇上面无表情的命令温润马上给孩子们上课。

温润也不客气,站在那里笑的温文尔雅:“殿下,诸位小公子们,这段的意思是说凡选用人材,须先考察他的德才,考察明白之后,才分派工作,胜任工作后才铨定爵位,然后给予相应的俸禄。说白了,总不能阿猫阿狗,读点书,有点文化就能当自己是个人才了,就能让朝廷重用他了!”

他说这话的时候,孟翰林整个人都要不好了。

因为他就是属于那种沽名钓誉之辈,不然也不会在翰林院当了三十年的翰林,一直没挪窝。

孟翰林想反驳,但是在皇上面前,没让你开口你不能抢答。

皇上面无表情的扫了一眼孟翰林:“整个翰林院,一共有一百七十八位翰林,全都是二甲进士出身,学问扎实,为何选了你呢?因为有人跟朕举荐了你,说你是亚圣之后,孟子血脉,且你在翰林院一待就是三十年,二十五岁的进士,不求外调,只在故纸堆里过日子,朕想着你学问好,就让你来了,其实其他人的课业也是一般般的教授,太子还小,朕就想着,让你一个固定的师傅教导一下,起码底子打好了,其他人讲课,太子也就能听得懂了,谁知道你是这样授课的,朕真是大开眼界了。”

上一篇:不当反派去说书 下一篇:两生欢

初吻江湖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