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为始皇崽耕出万里江山(935)

朱襄满心欣慰。

如果是一般的秦王,心情不好就可以赐死重臣。

政儿现在只是按照对方的真实罪责加重刑罚而已。看来自己的言传身教对政儿的影响并不是完全不存在。

他不知道的是,秦王政有个小本子,把说他舅父坏话的人的名字都记下来,准备以后慢慢针对。

舅父不慕权力金钱,一心只为秦国和自己,所有说舅父坏话的人肯定都有问题。

这个教导,居然是对朱襄猜忌最深的秦昭襄王告诉嬴政的。

长平君朱襄,一种便捷的大臣筛选器。

秦国在秦王子楚崩逝这一年万事安好。秦王政有条不紊地收拢权力,建立威信。

原本想要欺秦王政年轻的大臣都意识到,秦王政不愧是传闻中五六岁就帮长平君管理家务的神童,那老道的国君模样,其威严压得群臣喘不过气,好像已经当了很多年的国君。

有从秦昭襄王活到现在的老臣感叹,怪不得当年秦昭襄王一见到如今秦王就十分欢喜。如今的秦王,和秦昭襄王真的极其相似。

秦国经历了秦仁文王和秦王子楚两代较为温和的秦王过渡,现在终于又要迎来一位霸道雄主了。

不过也有人说,秦王子楚也不是什么温和的秦王。只是恰好遇到了几年灾荒,他被迫休养生息而已。

无论众臣私下怎么讨论,他们都无奈地接受了一个事实。秦王政不是一个好相与的秦王,以后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有儒家弟子找到荀子,担忧秦王政太过霸道,不会行仁政。

荀子懒得理睬。

要行仁政,也要等统一天下之后。现在秦国正好需要一个雷霆手段的君王。

谁都以为秦王政登基之后,一定会接着休养生息一两年,待在朝堂站稳脚跟之后,再继续大动作。

谁也没想到,就在秋收之后,秦王政还未改元,便下令信平君廉颇攻魏。

去年粮草供应不足,廉颇打通秦国通往齐国的通道之后,虽没有继续攻打大梁,但一直留在刚攻占的魏国郡县主持屯田。

廉颇在赵国时只负责打仗,现在他已经很习惯屯田和抚民了。

为了替秦国完全消化新打下的城池,他都没有回咸阳送秦王子楚一程,也没有亲眼见到秦王政登基。

秦王政开战的理由找的很敷衍,但也无懈可击。

他说这场战争是上一场战争的延续。当时魏王病逝,君父因魏国国丧退兵。现在魏国国丧已过,该继续攻打魏国了。

魏王圉在秦昭襄王强势的时候,曾经被迫向秦国称臣。之后秦国和魏国都没怎么提这件事,该打仗的时候照旧开打。秦王政首次煞有其事把这件事拿出来提。

秦王政说,魏王曾向秦国称臣,就是秦国的属国,与秦国是君臣关系。

当魏国遭遇蝗灾的时候,出于宗主国的责任,秦王还特意将此事告知魏王和魏太子,希望魏国能够多加防范。

可魏国恩将仇报,居然在秦国灭蝗收尾,秦王子楚重病的时候,伙同其他四国攻打秦国。

秦国是魏国的宗主国,魏国攻打秦国的行为是不忠;秦王曾在魏国遭遇蝗灾的时候提供(口头)帮助,魏国攻打秦国是不义。

如此不忠不义的国家,先王自然出兵讨伐之。

然而魏王圉病故时,先王仍旧召回了秦国大军,不在魏国国丧的时候趁人之危,这是秦国对魏国的义。

如今魏国国丧已过,自己作为继任秦王,当重新讨伐魏国。

秦王政召来修书的大儒,让他们执笔,替秦国给魏国写檄文。

秦国攻打魏国是堂堂正正的“义战”,魏国活该挨打灭国!

大儒震惊不已。

他们倒不是震惊秦王政的厚脸皮,而是感动这年头两国打仗之前居然又有国君肯写檄文肯宣战了。

春秋初期,国与国打仗还会找个借口,写个檄文,遵从一下礼仪。

到了春秋末期各国兼并,讲究的就是兵贵神速,能偷袭就偷袭。

什么宣战?什么檄文?武安君白起的兵都到了你城门下了你才发现秦国来袭了。

秦王政不愧是在大儒荀子膝上长大的孩子,这是儒家圣王啊!

荀子:“……”

他对秦王政分外无语。

你就是这样用我儒家?

算了,也行吧。秦国必定灭掉其他五国,秦王政能在灭国之前堂堂正正宣战写檄文,你就说这道德水准礼仪水准是不是能排战国第一吧?

荀子这么一想,觉得政儿还是不错了,自己没有白教他。

朱襄对秦王政无师自通运用“儒家笔杆子”的技巧竖起了大拇指。

有本事的大儒不用说了,那是出将入相之才。

没本事的大儒别扭来别扭去,就是想赚个“君王很宠我”的面子。

木兰竹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