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摄政王后只想摆烂+番外(79)

作者:卡了能莎 阅读记录

翌日朝会,皇帝声泪俱下地表达了痛惜之情,朕与公主伉俪情深,未曾想公主竟加害于朕,即便如此朕也只是想略施惩戒,再行纳入后宫。谁知公主性格刚烈,竟自刎于牢中云云。

然后皇帝说出了他的目的——公主香消玉殒,朕心伤难抑,无心男女之事,封后纳娶之事暂且延后。

延后多久,皇上没说。

一群老大臣不干了,自家的适龄女儿都已待字闺中,就等礼部发布告,便可往后宫送了。

现在皇上为悼念公主,竟婉拒所有女子,这如何使得?

纷纷开始劝谏:

“万望皇上保重龙体,不可忧心过重。”

“皇上当以大局为重,不可因一人之失而迁怒于天下人。”

“为皇家开枝散叶稳固国本,是为君之责。”

……

……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害你的是那个外族妖女,我家女儿好得很。

礼部尚书也心里苦,上回各项流程都准备好了,却被王爷轻飘飘一句话打回去。这回王爷倒是答应了,皇上却又反悔了。

刚想跪下劝谏,抬头看见御座上皇帝目光冷沉,瞬间打消了念头。

上回在御书房,这位年轻皇帝的御下手段他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皇上是个厉害角色,他还是不去触这个霉头了。

“咳。”

一声轻咳,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百官齐齐地看向右首的位置。

“皇上既然意已决,诸位大人不必再多言。”

近几月王爷摆出放权姿态,朝堂诸事皆不过问,哪知竟会插手此事。

皇上根基不稳,年纪尚轻,这些老大臣敢倚老卖老,来回劝谏。

可王爷不一样。

王爷手握军权,性格狠辣,但凡长了眼的,都不会在他面前节外生枝。

朝堂安静了一瞬,刚才跪地劝谏的官员们默默起身,退回原位。

只有一位还跪着。

跪着的那位须发尽白,形容枯槁,坚持道:“中宫后位空悬,于国不稳。臣家有孙女年方十六,温婉贤淑,蕙质兰心……”

“够了。”秦时行冷冷打断,“这位大人累了,站旁边休息一会儿吧。”

那老头子气得浑身发抖,他三朝元老,这奸王狗贼竟如此轻慢于他!

但这其实真不怪秦时行,称“这位大人”也不是为了羞辱,他是真不认识。

直到今天,他叫得出名字的朝臣不超过二十个。

遇到不认识的,反正他只要冷起张脸,就没人会来招惹他。

老头子鸡爪似的手颤颤巍巍指着他,似乎马上就要气得晕厥。

御台上皇帝温和的声音响起:“孙掌院美意,朕心领了。但公主仙去实在令朕心难安,还请诸位大人休要再提。来人,给孙掌院看座。”

便有内侍抬来椅子,扶着老人坐下。

朝会赐座,这是何等殊荣。

但百官都清楚,皇上这是在重申自己的立场,温和但不容置疑。

就这样,皇上和王爷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把选妃这事掀过去了,无人敢再提。

-

散朝后,找皇上奏对的官员在御书房外排起了长龙。

秦时行本想去户部找何大人消磨时间,却被一座黑色端方的建筑吸引了视线。

门匾上字迹遒劲题着“翰林院”。

据说摄政王登科后,即进入翰林院任侍讲学士兼太子太傅。

诸位编修都在忙碌着,见秦时行进来,恭敬行礼。

身后突然传来一句重重的冷哼,秦时行回头看见朝会上和他对着杠的老头子,正立在原地,阴阳怪气:“王爷殿下贵人踏贱地,有何贵干?”

秦时行莫名其妙,这翰林院还是你开的不成?

突然想到皇上称他为“孙掌院”,他恍然大悟,这老头子,竟是翰林院的掌院学士。

在朝堂上顶撞他的行为,便也可以理解了。

翰林院的老怪物们,都是自视清高的怪胎,最是不畏权贵。

搞编撰搞历史的嘛,多少会有一点风骨。

这孙掌院看着面前的秦时行,实在是气得很。

他孙家历代忠良,三朝元老,是忠诚的保皇党。本想趁皇上选妃,将自家孙女送入后宫侍君,壮大皇上母家势力,与奸王抗衡。

哪知这奸王一点面子不给,竟是当堂打断,让他一张老脸置于何地!

秦时行不想与他纠缠,正想转身离去,却瞥见了旁边斗室里满屋子的古籍。

他眼睛一亮,脚步一转走了过去。

各种古籍卷帙浩繁,许多还是孤本残本,可都杂乱无章地放在书架上,没有编号也没有索引,他不觉摇了摇头。

“何故摇头?”

“分类不明,难于查找。虽储书量大,但管理不善,难免明珠蒙尘,甚至破落遗失。”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