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女技术员+番外(920)

作者:半疏 阅读记录

“对,元月二号,要是一切都顺利的话,我们还可以回来过春节。”

爱立立即去妈妈家,告诉了她这个消息,沈玉兰拍着女儿的手道:“是个好消息,爱立,你多带些钱,如果你干爸在那边过的不好,你就把钱都留给他。”又给女儿出主意道:“出发之前,去烫个卷发,让单位给你开个证明,理发店会给你烫的。”

妈妈不提,爱立都忘记自己这几年都没换过发型。即便是现在,能够烫头发的,也只有出国参加工作的人员,或者是文艺工作者,有扮装的需要。

元月二号,烫了新发型的爱立,背着厚厚的一沓数据资料,跟在黎东生.梅子湘后面,和徐春风.李婧文一一告别,飞机飞上高空的时候,她望着窗外厚厚的像雪,又像雾一样的云层,觉得时空真是很巧妙的东西,时隔多年,她又再一次飞上了天空。

就是不知道,这一趟旅程能否顺利?

第317章

这次的代表团主要由纺织部组织除了黎东生.梅子湘外,还有申城纺织工业局.京市纺织工业局和一些纺织大厂的高级工程师等,外加两名翻译人员拢共有二十余人。

从京市出发,直抵西德。这一天天气晴朗在法兰克福徐徐下降,爱立从机舱窗□往外看,一座座欧式的红色小楼掩映在树林中,确实很好看。

同行的翻译余明明问她道:“你是第一次来吧?“

“是,余同志来过这里?“

余明明微微笑道:“我爸是驻德大使1973年被派过来的我收到过很多他寄回的明信片,很有意思。“

爱立心里微微一动“大使馆是不是有很多华侨的联络方式?“

余明明点头道:“是,但也不全有,沈同志是想找人吗?你可以告诉我,我帮你到领事侨务处问问。”

爱立眼睛一亮,“那真的太感谢了,我要找的是管仲才从申城过去的,她姑姑临终前还想知道他的消息,我妈让我这次出国来帮忙问问。”虽然改革开放的风已经吹了起来,但是联想到二

哥对文字的一贯小心和谨慎,爱立并不敢直咧咧地说她和管仲才的关系,也不敢说他以前是国民政府的官员

余明明倒也没追问,和她道:“我明天抽空帮你去问问,你要是有什么想要带回国,又没时间去买的,也可以告诉我,我让我爸帮我们采购下。“

爱立没想到,这个姑娘这样热情,一再道谢。

这时候飞机已经停稳,机舱打开了,余明明笑道:“我们先下去吧!还要坐火车去波恩,到了那边,大使馆科技处的人会来接我们。“

傍晚时分,一行人到达了波恩,大使馆和会议主办方都派了人来接,将她们带到了酒店。一路上,同行的人对着错落有致的楼房.车水马龙的街道.满街遍布着大众甲壳虫小轿车的广

告,都觉得啧啧称奇。

当路灯渐次亮起的时候,在一片灯火辉煌中,爱立都有些恍惚,自己置身在哪里?

黎东生见她发呆,笑道:“是不是觉得震撼?当初战后,西德也有一段艰难因苦的经历,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是欧洲工业强国了,我们华国也会很快的。“

爱立点头道:“是,改革开放的风已经吹起来了,可能三十年后,我们也有这样的城市,这样的高楼和这样的街道。“

黎东生见她说得一本正经的,笑道:“哦,你也有信心?

爱立认真道:“当然了!“而且,这不仅仅是信心,这也是她见过的未来黎东生只觉得她和他一样,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满怀期待和憧憬。

在德国酒店一住下来,爱立就像回到了原本的生活一样,有马桶,有便捷的电话,有可以随意购买的肉和水果。

第一晚大家一起在餐厅里吃饭,她不认识德文,和余明明商量了下,点了一份意面和牛肉汤,申城纺织工业局的钱小群跟着她点了一份一样的,过了一会,爱立正在喝汤,就听钱小群问

她们道:“不是还有牛肉汤吗?怎么到现在都不上啊?“

余明明指了指爱立跟前一个小酒杯一样的东西,“这不就是吗?

钱小群“啊?“了一声,嘴巴大得都像能吞下一个鸡蛋,“这是汤啊?我看这黑糊糊的,以为是黑咖啡呢!这么一小口,也是汤啊?“

余明明笑道:“是汤,你尝尝看。“

钱小群尝了一口,“这还真是汤,一点小肉粒都没有,这是碾碎后炖的吧?别说,味道还不错。“

他大大方方地展示着自己的好奇和惊讶,动作略带夸张,爱立都忍不住笑起来:

晚上挑房间的时候,余明明特地挑了和爱立一间房,悄声和她道:“我看大家都严肃得很,就沈同志你好说话一些。“爱立知道她说的是什么,这些年来,音通民众与国外几乎没什么来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