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一下热门变异生物(654)

作者:高山狸藻 阅读记录

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实验操作。

谢松原让斯芬克斯帮他尽可能搜集来不同种类的动物,数量越多越好,少则五六只,多的十来只、几十只也都有。

它们可以是随处可见的各种昆虫,也可以是爬行生物,抑或是天上飞的鸟。研究员们把这些动物分装起来,尽可能靠近污染源,让它们最大程度地被污染。

“我们已经基本可以确定,污染源就是一种功率强劲的能量加速器。所有靠近它的生物,都会呈现出肉眼可见的、迅速进化效果。靠近的时间越长,效果也更显著持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那些在污染源边上长期生长的动物要比其他同类有着更多机能上的优化,比如,体型变大。比如靠敏捷度取胜的,身体骨骼更轻。靠爆发力捕猎的,肌肉质量将会进化到更上一个层面……”

“一项可能要花百万、千万年才能优化或者进化出来的生物功能,通过污染源的能量影响,可能只需要几天、或者几个星期就能办到。利用污染源的这个特性,我们完全可以以此来预测,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顿了顿,谢松原停下来观察众人的表情,看到有人面露迷惑的神色:“需要我再讲清楚一点吗?”

“好吧,首先我们需要认识一点,那就是生物的一切演化路径都是根据生活环境而定的,只是为了让自己更好地生存。一只原本在水里活得好好的鱼,不可能无缘无故地爬上岸,除非它面临着生存和竞争上的过大压力,不得不寻找新的栖息地。同理,生活优渥的现代人类也不会抛弃更加舒适的地面环境,突然长出翅膀飞上天空。”

“污染源加速了生物的进化过程,通过这个道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动物呈现出的变化形态来推测未来的星球地貌。如果前方真的有一场巨大的、足以改变地表环境的灾难即将出现,那么我们一定能从实验动物中找到某些趋同进化的共同点。”

“而事实是,我们也的确发现了什么。”

“所有这些生物——不管是在地底钻的,天上飞的,还是地面行走的,最终活下来的实验体身上,都呈现出了同样的特质。它们都能在水下生活,只不过是或长或短的问题——有的生物的身体结构甚至可以让它们潜入到非常深的水域。它们的身上都出现了某种疑似可以应对极端气候的功能,比如演化出了更丰厚的皮下脂肪,或者可以随着环境的温度而调节自己的体温。它们普遍视力弱化,有的甚至已经看不到眼睛的存在。”

“我们据此推测,在未来的几十或者十几年内,地表的环境很可能恶劣到将不再能容纳生物居住,极度严寒的强冷空气让所有余存的生物只能转向地下生活,而那时,因为盖亚持续的侵蚀,地壳下面已经全是打通后的地下水。”

“地下没有光线,所以生物不再需要眼睛来观察环境。而到时候,全球现存的变种人肯定还会再减少一大半。适应了变化并且变化的人留下,适应不了的则死去。”

谢松原嘴上尽量说得简略,但实际情况远要比语言描述复杂得多。

这场短期实验总共投入进去两百多只临时搜刮来的各门生物,最后存活下来的一只手都数得过来。

趋同演化,指的是在相似的生存环境下,亲缘关系疏远的不同生物在外因推动下各自演化出类似的能力、形态,或者特征。一千个生物可能会有一千种不同的演化排列方式,哪怕是完全相同的物种之间,其所被动选择的演化道路也可能天差地别。

在污染源强大的力量影响下,绝大多数的实验体都在研究者们的眼底开启了它们肉眼可见的演化之旅。有的只支撑了两到三个小时,就迅速死去,有的甚至只存活了五分钟——

很显然,它们已被上帝之手无情地抛弃,丢在身后,就像被打上质检不合格标签的残次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污染源就连这一点都模拟得十分到位。

“不是每一种‘进化’都代表着成功,有时候你只是迫于时间紧急,交上答卷,却不知道答案是对是错。”谢松原道。

“污染源实验模拟得出实验体的进化道路,却无法得知人类未来的去向如何。当然,这其中肯定有一小部分人类能逃过天谴的制裁,就像那不超过一百分之五的实验动物一样,侥幸求生。然而又有谁能够肯定,自己未来一定会是少部分幸存人类中的一个?即便真的存活下来,谁又一定能说,那些体内存在着另一种生物的基因,又在加速进化后终日游在冰冷冷的地下水域中,连双目都弃之不用的家伙还能被称之为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