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一下热门变异生物(832)

作者:高山狸藻 阅读记录

而这些条件,吴祺瑞都不欠缺。

他搜罗并挑选来几种生命力顽强的现有寄生虫进行基因编辑,整合后的寄生虫被分别投放在由怪物和变种人混合组成的实验品身上人工培育,让它们以鲜活生命的肉/体为温室,大规模地繁/殖生长。

“人肤蝇的成虫喜欢在人体身上产卵,孵化后的蛆会钻进人类皮下汲取营养,吃饱喝足后再爬出来,钻到沙土里化蛹成虫。”吴祺瑞道。

“为了让它们更好地深入盖亚体内,我叫人将实验品都单独分开,关在隔离室里,让人肤蝇无法接触到其他生物。它们因此演化掉了成蝇的步骤,彻底以蠕虫的形式在实验体内生存。这是第一步。”

如果你了解寄生这门学科,就会知道这些生物的生存模式有多复杂。

有的寄生虫一生只会经历一个宿主,有的虫子的幼年和成年阶段会分别待在不同的宿主体内。有的寄生虫只能在一种动物身上存活,到了其他物种身上就会死掉;有的则能寄生在很多生物身上。

因为盖亚既非动物也非人,而是一个人类并不了解的外来物种,即便你在实验品的体内将一种虫子培养得再所向披靡,也无法保证它到了盖亚体内后的表现会如何。

于是第二步,吴祺瑞手下中的研究员提出,想提升寄生虫在盖亚体内的存活率,就要培养它们的普适性。

他们设想自己能筛选出来这样一种万金油般的寄生生物,它拥有着最可怕的入侵性,能划开所有生物的免疫系统防线;也具有最顶尖的防御机制,可以迎面瓦解全部来自宿主的攻击。

他们提出了一个实验方案:先将寄生虫投放到某个生物体内,等它们成功入侵第一任宿主,再把这些虫子挑选出来,放在下一个物种的实验品身上。寄生虫进入截然不同的新环境,肯定会死伤惨重,但也总有极少部分的虫能再度存活。存活下来的二代寄生虫会被转移去第三任宿主身上,重复上述操作,一代接一代。

理想情况下,这种虫子应该比那些只能寄生在单一宿主身上的同类更具有灵活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它们基因库应对突发状况的工具会更丰富完善,而因为这些实验品都长期经受过盖亚的辐射污染,或许这种共性会提前帮助寄生虫学习如何对抗盖亚。

为了证明这点,他们将只在单一实验品身上培养的寄生虫和经历过几任不同宿主的寄生虫放在同一种它们都没寄生过的生物体内,观察这两种虫子的生存之战。

实验证明,寄生过多任生物宿主的虫子在新环境中存活的概率的确要比它们的对照组更高,而被这种虫子寄生的实验品会更对靠近的生物具有极强攻击性——就像那些被盖亚能量辐射的家伙一样。

这很好解释,寄生虫的目的无非是从一个宿主跳到另一个宿主,将自身种族的数量发扬光大。流血的争斗和死亡更利于寄生虫传播。

“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我可以让盖亚停留在水面。”吴祺瑞说,“我训练这些虫子,把它们放在两个分别代表着光明和黑暗的实验场地前。去往明亮处的脑虫会被给予奖励,反之则有惩罚,从而诱导它们总向光明行动。这样的趋光行为会遗传到这些虫子的后代基因里。”

“那句话是怎么说的来着?寄生虫是趋同进化现象最显著的生命群体。*它们可以各自处在地球两端不同的生物体内,却进化出相似的能力。

“寄生虫一旦成功入侵了宿主,就会开始反客为主。麻痹欺骗宿主的免疫系统,让被感染者的身体容许它们的存在;干扰宿主的神经系统,改变其行为模式,让畏光的虫子向光而去,让老鼠不再畏惧猫的气味,这样它们就更容易被捕食者抓住吃掉,寄生虫也可以顺利迁徙到下一个宿主体内。”

“……而盖亚,也会在寄生虫的影响下循着光源而来。”

“为了巩固这一习性,我在盖亚有可能路过的地方都放置了大型光源,像布置鱼饵一样把感染的实验品放在那里。盖亚上钩了。它吃掉了那些家伙,和他们满肚子的寄生虫。 ”

“我喂了它足足两个月。两个月后,我知道寄生虫胜利了。”

盖亚老了,虚弱的它需要通过进食来补充能量。就像被圈养在池塘中的锦鲤,接受了来自人类的投喂。

当吴祺瑞在距离地面两千多米的黑暗地下河边点亮灯光,他看见这个庞然大物从水中露头,缓缓朝着自己游来。

是寄生虫成功控制了它的大脑,主宰它的意识做出了这件事,还是盖亚也被这种奖励模式训练出了惯性?

——它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在一个地方好好待着,就能享用人类上供给它的食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