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一下热门变异生物(859)

作者:高山狸藻 阅读记录

通过这些碰撞,科学家得以一窥物质的最基本构成要素。这感觉就像将一只精美复杂的机械表撞击成无数个组成它的元件零碎,来反向研究怎么制造机械表的本质。

粒子对撞、衰变、正反物质相遇湮灭,都会产生大量的γ射线。

所谓衰变,就是一基本粒子自发丧失能量,转变成几个更轻的粒子的过程。

加速器每次碰撞,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新粒子从能量中创生出来,但其中绝大部分亚原子粒子因为太不稳定,都几乎在形成的瞬间就消失了。

比如介子。这种亚原子粒子存活时间极短,平均寿命只有2.6x10^-8秒。

它的内部包含一个夸克和反夸克,而夸克和反夸克又是一对对应的正物质和反物质,物理学指出,正反物质相遇会立刻湮灭,所以这种粒子的寿命极短,要么在诞生之初迅速衰变,要么湮灭,但最终的走向都伴随着γ光子的释出。

物理学家大多数时间只能够通过粒子加速器这样耗资百亿的机器来探测研究这些平时生活中根本找不到的粒子。

而湮灭也不代表粒子就这样凭空不见了,事实上,这个事件严格遵循了E=mc^2的公式,两个正反粒子相撞,将释放出一对朝相反方向飞去的光子,湮灭就是从物质变成能量的过程——光子是最纯正的能量形式。

把这个过程反过来看,两个光子相撞,其能量汇聚在一起,也必须同时产生出一对正反粒子对。

这就是为什么物理学家总是在粒子加速器里找到反物质粒子:机器内部的运作本质是在重复宇宙初期发生的事情,足够的能量转化为物质时,正粒子和反粒子往往同时出现。

反粒子就是正常粒子的反状态。它们的质量和正粒子相同,但是一切可以反转的性质都是相反的。比如电子带负电,那它的反粒子正电子就带正电荷。

原则来说,任何物质都有其对应的反物质:电子、正电子,质子、反质子,夸克、反夸克……甚至包括中微子,这种经常在粒子加速器内部出现的轻子,本身就既是物质,又是自己的反物质,两个中微子相碰,也会转化成光子。

每一秒内,数以亿计的粒子都在盖亚的体内如昙花一现般诞生,又迅速消亡。

每个粒子无时不刻不在和另一个粒子发生相互作用,剧烈的冲撞可能将它们转变成其他粒子,其他粒子又再度立即和另一粒子碰撞起来*——直到遇到自己的反物质,彻底歇菜。

储存能量的“脂肪”维持着体温的恒定,给那些游离的粒子提供能量,能量又转化成新粒子,而新粒子的活动最终才成功转化为向外射出的γ射线……

这是一个物质-能量-物质-能量的多级转变过程。如果考虑到盖亚本身储存的物质也是靠吸收辐射能转化来的,那这个演化链上还要再多出一个步骤。

这才是污染源和盖亚始终都在散发电离辐射的原因。

γ射线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一份份的光子,γ光子只不过比普通光子频率更高、波长更短、能量更强罢了。

在高达三百多摄氏度的盖亚体内,粒子们以相当高的速度彼此激烈碰撞着——也许在彼此碰撞前,它们也会像在粒子加速器里那样提前预热奔跑上好几圈,谁知道呢?总之,速度越快,温度越高,碰撞的的力度也就越激烈,产生出的γ射线也就越多。

在盖亚这部庞大的加速器里,从生到死都在接连不断地产生各种奇妙的转换反应,好像这就是它本能的循环代谢功能,这些射线本来就是物质诞生的副产品……却因此影响了整个星球上的生灵。

当然,这些都是他们倒推出来的。

因为盖亚释放出来的γ射线实在太稳定了,尽管不算特别高能,但要能一连半年全天24小时无休地发射出高能光子来“感染”人类,所需要的γ光子数量依旧不低。

谢松原一开始下意识按常理猜测,认为盖亚体内或许大量贮有某种放射性元素,才会这么长期固定地释放γ光子。可当他“解剖”了污染源,却疑惑地发现里面的放射性元素并不如想象中的多,维持不了那么久的γ射线发射。

吴祺瑞的答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疑问——你只需要将盖亚当成一部大型的生物机器,一切规则与条例都在人类所不能理解的范围内正常运转着。

盖亚毫无疑问地有一套不为人知的全身散热系统,或者说,它自己的身体组织就是绝佳的冷却材质。

在如果它躯壳身体真是一部“小型”的粒子加速器,那么其真正的内部温度肯定要远远高于三百摄氏度这个数据,但似乎因为某些特别的生理构造原因,盖亚总是可以很好地将体温压制在特定的范围区间。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