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主明天要登基+番外(710)

作者:春梦关情 阅读记录

去凉州的途中,他身边从小跟着伺候的两个太监,在途径淮阳的时候,唯唯诺诺的到他跟前说是不太想跟着一同往凉州去,实在是京中还有家眷要照拂,原本是狠下了心来,不愿意离开他,是很想要跟着他一并往凉州去服侍的,但是京中来信,又说要他们送银子回家,又说往后他们远在凉州,实在是山高路远,便是往来送一次书信都极麻烦。

他们也是仗着在他身边伺候的久了,才敢来开这个口。

赵清记得那会儿他就生了好大一场气,这种话不都是借口托词吗?真拿他当傻子糊弄了。

还是王氏安抚着,又劝了他好一场,才算是把他心中怒火平息掉。

后来王氏又说,那两个小太监虽然是从小跟在他身边的,原本该是最可靠的心腹之人,但现在他们既然生出二心,不愿意在跟着他,即便是强把人留在了身边,将来恐怕也要生出事端。

他们此去凉州实在是人生地不熟的,一切都要重头开始,身边人要是出了问题,以后岂不是内忧外患。

赵清想着这样说来也是有道理的,是以尽管不情不愿,还是放了人,甚至多给了他们赏银,叫他们带着那笔钱回了京城,陪伴家人去。

到现在,京城里又出了封平这件事!

赵清神情阴鸷:“封平九岁的时候,就到了本王身边当差。

起初他只是个小太监,做些外间洒扫的活,连本王的身都近不得。

是他十二岁那年——那年本王才十一岁,上元节时出了一趟宫,跟着那些人去逛灯会,买了两只灯笼回宫,一只送给了母妃,一只小老虎的本王自己留着了。

后来灯笼坏了,那东西是宫外带回来的,根本也不值钱。

母妃为人谦逊但心气儿也高,她不肯让本王拿去内府司修补,总觉得跌份儿,甚至因为那只灯笼还训斥了本王。”

他的声音戛然而止,宋子安却大概听懂了,于是把他的后话给接了过来:“王爷的那只灯笼是封平修补好的,后来王爷可能是见他机灵,也可能是一时兴起,所以提携了他,这才有了封平后来的步步高升。

他虽然不是王爷身边最得脸的人,但地位也不低吧?不然王爷与王妃离京往凉州去,怎么留下封平在京城安王府主事呢?”

赵清深吸口气,而后说是,他点着头,其实更像是一声无奈长叹:“说实话,这一年以来本王看多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他掀了眼皮去看宋子安:“宋大人一定明白的吧?”

这有什么不明白的。

他们这些人,谁没见识过人情冷暖呢?

眼看他高楼起,眼看他楼塌了,都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京城之中,起起落落,这一辈子也就是这么过来了。

但赵清更不同一些。

至少他们尚未亲身经历过这样的起伏跌宕,可是赵清自己经历过了。

肃国公府屹立不倒的时候,尽管赵澄也能压过他一头,不过更多的时候兄弟两个还是平分秋色,伯仲之间的。

也只不过是肃国公府没了之后,才成了如今这样。

他现在说这样的话,想想还是有些让人心疼的。

宋子安嗯了两声:“对王爷来说,看的自是世态炎凉,对我们这些局外人而言,便是人情冷暖。

不过本官又觉得,这些东西,都是一念之间。

王爷走到今天这一步,皇上已经格外宽待,也顾念着王爷了。”

赵清脸色就更难看了。

显然是不太愿意听到旁人说什么昭宁帝对他有怜悯体恤这样的话。

宋子安见他那样的神情与脸色,大概其也能猜到这一层,一时又觉得这种人还是不太值得被可怜,被怜悯的。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

人心不足蛇吞象。

这也罢了,现在还怪人家。

他自己是做错事的,反而去怪人家责罚他的,说的好像他不做错事,皇上就无缘无故责了他一样。

宋子安就懒得听他再絮絮叨叨说那么多,指尖动着,又点了点桌案,把前面的那些话全都给打断了,便也是不想再与宋子安聊这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所以王爷对封平有提携之恩,往日无怨,近日无仇,是这个意思,对吗?”

赵清没有急着给他任何回复,先把宋子安的这番话仔仔细细的品过一回。

他不是个不过脑子的人。

进了刑部大堂,宋子安对他毫不客气,他可不认为宋子安会老实本分的不给他挖坑。

赵清往身后的椅背上靠了过去:“宋大人不如索性问本王,封平有没有什么理由来诬告本王?”

宋子安又大大方方就把他的话接过来承认了:“本官刚才就说王爷是聪慧夙成的人,还真就是这么个意思。”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