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种田日常+番外(437)

作者:苏佑蓁 阅读记录

谢卫辰夫妻俩去了府城一趟,搬回行李和书

在家两天,谢卫辰觉得家里孩子太吵,不能安静读书,提出搬到河南岸边的一栋房子里去住

谢母谢卫华答应了,他的书童跟着侍候,苏叶跟他说:“刚好你们从府城带回一个厨娘,她过去负责你的三餐吧”

谢卫辰眼神闪了闪,还是家里的饭好吃。说:“她住家里,一早过去备早饭和午饭即可,晚上我走回来吃,和孩子们聚聚,再走回去,也算锻炼身体了。”

谢卫华:“要不这样,晚上住家里,白天去那里读书,读一白天书时间也够长的了,晚上不必熬夜看书,那边房间也给你布置好,想在那边住一两晚也可”

谢卫辰:“好吧”。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过两天,苏世刚父女上门,来还借款,苏叶收下银两,借条给他们。

苏世刚撕掉借条,说:“叶子,这次我家能起来,全靠你,大恩不言谢,以后有事尽管来找叔”

苏叶笑了笑:“刚叔,没有大恩,你我之间是交易,两清了”

苏世刚:“叶子,刚叔不会说话,但不傻,你拉了我家这一把,我会记心里,我们回了,你忙”

不待苏叶回话,两人急匆匆走了,苏叶

农事这边,冬小麦种完,红枣打完,红枣一半晒干了装袋,给苏世泊先运走。

枣树谢卫华和苏叶种得很疏,一亩平均只种五十棵,谢晓竹的八亩嫁妆她自己收,三十二亩的果园种了一千五百棵枣树,几棵脆枣,几棵苹果树,几棵桃树,几棵杏树

今年的枣树每棵约能打下一百斤新鲜大枣,三斤鲜枣能晒出一斤干枣,苏叶大致算了算,今年干枣约能收五万多斤

苏叶想着村里几家种枣大户,有些担心地和谢卫华说:“这么多红枣,能卖得出去吗?”

谢卫华信心十足:“放心,干红枣是好东西,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好的一百多文一斤,最差的也要八十多文,第一批姑父运去京城了,第二批晒出来运往江南”

当初这落脚的位置真不错,南北官路通畅。

苏叶估算一下,家里的红枣是挑过的,出货价如是五十文,五万斤也有二千五百两了,如果这笔钱到手,这几年投到果园的银钱全部回本(抱括谢晓竹那八亩),还挣了,还不算鸡蛋,鸡、鹅,卖牛仔的收入

苏叶把这预算和谢卫华说了,谢卫华感叹道:“我们买的地不好,最早投入成本太高,买南边荒山的那些人赚翻了”。

苏叶:“这挺好”,不出风头

谢卫华笑:“不错”

十月下旬,红枣全装袋,运走绝大部分,苏叶算好了工钱,让谢卫华去给短工们结了银钱,每人另奖二百文,挑出有瑕疵的红枣每人给了二十斤,每人一条腊肉

领了工钱东西后,赵爹看谢卫华欲言又止,谢卫华看向他:“有什么事?”

赵爹鼓起勇气说:“我想跟谢东家买一对兔子回家养,不知谢东家卖不卖?”

谢卫华:“可以,你去找陆石办”

赵爹一脸感激:“谢过谢东家”

谢卫华笑了笑:“十位干活都很不错,希望明年这时候我们还有合作机会。”

十人也希望明年还能来打短工,一致称声只要谢东家要人,他们就来。

一早,十人走出村的路上,每人心里喜滋的,赵二竹背着背篓,里面是一公一母两只兔子,他高兴地说:“这一个月干活不重,吃得饱吃得好,我长高长肉了,回去再练练箭,我就能射中兔子了。”

吴爹想到前些日子吃到的村席,咽了咽口水,说:“这一辈能吃到这样的酒席,值了”。

“是啊,东家大太太娘家真有钱,这酒席办的,十个菜,八个荤的”

赵爹感叹:“这个村没有一家穷的,真厉害,什么时候我们村里也能有学堂就好了”。

“读书太费银钱,肚子都填不饱”

“只认字也行啊”

“晚上二竹不是跟三竹认字了吗?”

“那才认得几个”

快进十一月,苏叶翻着孩子们过冬的衣服,谢母做的,叶梅送的,陈兰送的,郭采玥送的,苏卉送的,谢晓竹送的,棉服棉裤,各式各样的毛衣毛裤背心,真多!不用她动手织了。

叶梅送的里面有两件鸭绒外套。

当然,她送出的小皮靴小皮鞋大皮鞋、皮靴也很多。

过年后,苏景林将会进京赶考,苏叶给他做的两双鹿皮靴,一双路上穿,一双进考场时穿。

听说现在纯白毛衣背心可以穿进考场,不用穿很多件单衣,苏卉便织两件给他,还有两双手套。

苏叶把翻出来的冬衣放回柜子里,想起去年秋天叶德武给她送来十几斤的兔毛线,没用多少,掌灯下了地窖,从一木箱拿出两个颜色各一斤。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