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和摄政王没有关系(124)

作者:老树青藤 阅读记录

对于小皇帝整治世家,士族之事,为了朝局不那么动荡,王仲淮和左思知明面上没支持,但也没有任何劝谏阻拦。

刘衡元倒是天天上朝就启奏,毕竟这事不仅关系到世家,更重要的是霞安士族高家与刘家旁支还有着姻亲关系。虽说这亲与洛安刘家远到十八里地外,但也确实沾亲带故。

高家已经被抄家,人全都押牢里关着,等着后面判刑。与其结亲的刘家暂时还没事,但刘衡元心里清楚,刘家不是没事,只是时间太短事还没查出来罢了。

他必须得在查出来之前,想办法说服皇帝不要罚的那么重。

不过他也不敢说的太过,只敢暗戳戳的提醒,世家手里掌控着民生大计,手下的众多铺子,农庄供百姓任职,耕种,出产的粮,油,布,茶叶,药材都是生活中缺一不可的。刘衡元没敢提盐,不过光提这些,也足够了。

按照惯例,只要让小皇帝认识到世家,士族的重要性,他最终判决的时候,总会有所顾忌,不会真的依法办事。至少前面的三位皇帝都是这样的,先帝更是对世家,士族连小惩都少。

但刘衡元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在的这位小皇帝他不按惯例走。

萧锦年听了刘衡元车轱辘一样的话听了三天,第四天的时候,直接回道:“刘相公年纪大了本事也大,都会威胁朕了。”

“臣不敢!”了。

萧锦年冷哼一声,“你不敢?朕看你敢的很。”

刘衡元眉头紧皱,有些懊悔说的太频繁,引起小皇帝不满,适得其反

而现在小皇帝在气头上,疯起来什么后果也不顾。霍烬也不知道抽什么风,不阻拦就算了,竟还全力配合。

若是再继续说下去,怕是不仅灭不了火还会让这火从偏远旁支烧到刘家本家来。

刘衡元及时止损,当自己是个哑巴,不再提半句世家,士族之事。

……

苏元应遗体并没有运回洛安城,萧锦年想让他的老师能早些入土为安,命人直接运回其族中,也能早日安葬。

对于苏元应的葬礼,萧锦年从私库里拨了不少银子,下旨一切都采取最高规格,并且追封谥号“文正”。

经天纬地曰文……内外宾服曰正……文与正二者合一,是文人的最高谥号。【注1】有一些大臣反对,认为老太傅虽人品德行无可指摘,可对于国家朝廷的贡献似乎并不明显。

“文正”二字,太高了。

萧锦年对于这些反对声充耳不闻,御史台的嘴皮子磨破了也没能让他回心转意。没有人比萧锦年知道,老太傅对于这个国家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若没有老太傅,大瑜要在黑暗中付出无法想象的代价才能迎来一线光明。

又过了几日,这天萧锦年独自跑到城楼之上,对着苏元应故乡的方向,深深的鞠躬。霍烬之前告诉过他,下葬的日子在哪天。

萧锦年心中默默道:老师,学生定会拼尽全力。

第50章

霞安城未有合适的新县令上任,幸存下来的百姓们对官员的信任度几近于零,这时候朝廷要是派其他官员去,也会引起百姓反感。眼下是罗占礼的全权负责霞安重建一事,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侯守仁也被押进洛安城,关进大理寺,由大理寺卿宋无病亲自审问。

挖出侯守仁背后的世家,是撬开世家固若金汤般壁垒第一步。萧锦年每日都会询问有没有审出些东西,宋无病都是摇头,没有。

世家,士族们做的很隐蔽,被抓的那些官员各个都是滑不溜手的,根本就问不出任何关于世家与士族相关。若是没有铁证证明世家,士族出身的在此事中有参与,他们定会说是大理寺屈打成招。

事情一下子就陷入了僵局。

御书房内,萧锦年仰面躺在椅子上,双臂自然垂落,眼睛盯着屋顶看。

大理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审出来,至少知道了霞安城惨剧的原因是什么。

按理说像沧湖这样的大湖泊都是要修建堤坝,防止雨季来临,水位暴涨,发生洪灾的。这堤坝更是要年年加固,以防决堤。

而沧湖正是永南府所辖范围,加固之事也是永南府管理。永南府也确实每年都向朝廷请求拨下库银,以用与加固堤坝。谁知道钱是拨下去了,这堤坝却是并没有加固。

去年的秋雨是提前不假,下的时间还很长,但实际上堤坝是能拦住的。之所以决堤不是因为水量过多,而是堤坝塌了。

掩盖一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生一件更大的事情,让人的视线目光尽数转移。

此时临近沧湖,正在坍塌堤坝口下方的霞安城已经注定是一座死城。

永南府通判方民义与侯守仁写信,要他想办法让城中产生疫病。只要有疫病,上面来的人不会敢多留彻查。这天底下,谁能不怕死呢?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