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我不做大姐好多年(149)

作者:朱大概 阅读记录

公社关于刘玲三人免费入学的优待,县革委会予以保留,只不过入学的地点由公社学校必为县第一小学。现在刘璃就要带着刘玲三个进行入学报到。

学校的具体地点,刘璃早已经打听过了,还提前带着刘玲和刘启帆拜访过校长,提出由学校对他们两个进行测试,按成绩决定二人究竟能上哪一年级。

不这样不行:刘玲十三了,刘启帆也十岁了,都跟刘启晟一样上一年级,刘璃怕他们的自尊心受不了。校长对刘玲姐三个为什么来自己学校十分清楚,对刘璃在县革委会上班的来龙去脉也有所耳闻,听到刘璃自信的要求,同意了。

在槐树庄时,刘璃一直没有放松对刘玲几个的学习,所以刘玲成功进入五年级,刘启帆则可以插班到三年级。至于刘启晟,他今年才七岁,按部就班的上一年级就行了。

刘璃临走时,客气的向校长拜托道:“陈校长,我弟弟妹妹刚进城,又是第一天上学,有什么不地的地方你别客气,直接批评他们或是给我打电话都行。”

陈校长刚恢复工作一年,还没有从运动初期受到的冲击中缓过来,见到一切年轻的人都有点胆怯。本以为刘璃是因为活学活用突出进入县革委会上班,身上会有革命小将的戾气,不想她这么客气,连忙笑着说:“刘同志请放心,我会叮嘱他们各自的班主任,平时多关照你弟弟妹妹的。”

刘璃谢过陈校长,又嘱咐了刘玲三个放学后要一起回家,路上不能贪玩等等,看着他们进了各自的教室,才匆匆赶到县革委会上班。

一进办公室,刘璃就发现曹亮不知怎么等在自己的办公室。不等刘璃跟他打招呼,他已经开口了:“我记得你曾经劝过我,可以往革委会发展,不要局限于红小队,没想到你自己倒先进县革委会了。”

曹亮算是自己的贵人,刘璃来县革委会后又听说,曹亮的爸爸是县革委会宣传部门的负责人曹部长,算是她的直接领导,所以对曹亮可以直入自己的办公室不怎么吃惊,只对他的话有些疑惑:“你还在县红小队?”

曹亮苦笑了一下:“别看县革委会有什么恶心人的活都让红小队出面,可有了正经工作,一个个都看不起红小队的人。我倒是想进县革委会,人家也得要我。倒是你,怎么进革委会了?”

第80章

如果曹亮没记错的话,他自己在公社做红小队队长的时候,也想过让刘璃做红小队队员,可是刘璃拒绝了。李卫东曾经向他报告过,公社想把刘璃竖立成自强不息的典型,她也拒绝了。

那时的刘璃,好象准备在槐树庄呆到地老天荒一样,怎么突然就同意进县革委会了?

没错,曹亮直觉的相信,如果刘璃自己不想的话,哪怕是县革委会调她,她也能找出自己继续生活在槐树庄的理由。

刘璃笑了一下:“我们每一名青年,都是革命的砖头,不管集体哪里需要我们,我们都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刘璃说的太斩钉截铁,曹亮不屑的笑了一下:“得了,我知道你是凭理论功底扎实进的县革委会,不用跟我唱高调。我就是想知道你是咋想的。”

还能是咋想的,真正下地劳动过的刘璃可耻的做了逃兵,这个理由够不够充分?正好借着王凤云揭发自己,刘璃小小的展示了一下自己的理论功底,成功的让调查组的人发现了她这个“人才。”

会背老人家诗词的人不少,把老人家所有诗词都牢记的人很少。如果这个人还是一个只读过几年书,连初中都没上过的乡下姑娘,就不能不让人感叹她对老人家的感情与执着了。

无他,如果不是对老人家怀着深厚的感情,一个乡下姑娘怎么会利用一切机会寻找老人家诗词并烂熟于心呢?

调查组的人员在向县革委会汇报的时候,自然把刘璃对老人家异于常人的感情一并汇报上去了——那个年代就是这样,大家有一个普遍的认知,对老人家的感情越深厚,革命精神就越彻底。组织选拔人,也尽可能的从这样的人中挑选。

而刘璃姐几个的孤儿身份,也成了加分项:在物资贫乏的年代里,别人为了填饱肚子,拼命找吃的,刘璃姐几个没了父母,却没忘记补充自己的精神食粮,太难能可贵了。

如此难能可贵的精神,自然要大力弘扬,不愿意做公社典型的刘璃,一下子成了全县的典型。这一次刘璃没有拒绝,审时度势的同意了县里的要求,甚至主动配合在县里的报纸上发表了一篇自己是如何把学习老人家思想化为行动的文章。

正是这篇文章,奠定了刘璃姐几个户口农转非基础,要不县里只给刘璃一个人安排工作转户口就可以了,干嘛还把刘启航哥几个的户口都转成吃供应粮的城里人?!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