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鉴(669)

作者:晓云 阅读记录

都说美人在骨不在皮,良太妃的美在于她淡薄明志,宁静致远。

如果不是先帝三次舍命相救,无以为报,良太妃早就跳出红尘,不受世间情爱之苦,哪怕嫁给先帝,良太妃心亦不在后宫。

一经之所以能出现在先帝身边,与良太妃一心向佛不无关系。

先帝曾与一经说过。

‘朕想听懂你念出来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

喜欢一个人,就想与她有一样的爱好跟情趣,帝王也不例外。

当年先帝想立良太妃为后,朝中大臣拒绝还是其次,良太妃抵死不愿。

先帝也是倔性子,你不愿为后,后宫无后。

此举引来前朝后宫诸多妒忌,先帝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有些思想特别活跃的人以为先帝不闻不问,就是不管不顾,私底下胆子越发大,里里外外打通关系后把毒下到良太妃宫里。

结果良太妃活的好好的,甚至都不知道这件事,但那几个思想特别活跃的人直接让先帝送上轮回大道,许是怕他们寂寞,特准九族同往。

可以说非常体贴了。

经此一事,前朝后宫再无人敢把主意打到良太妃身上。

不打仗的日子平静的让人抓心挠肝,先帝也不知道用了什么法子让良太妃怀了身孕,接下来的故事顺理成章,良太妃诞下皇子,即被封太子。

令人遗憾的是良太妃在生下小皇子之后腰部以下再无知觉,先帝遍寻名医也是徒劳无功。

第五百零六章 俗

良太妃连生死都看的很淡,这件事完全没有影响到她,反倒是先帝充满愧疚。

自那之后叫一经念经的时间越来越长,剩下的时间不是在御书房疯狂批阅奏折,就是到良太妃寝宫陪她一起念经。

只是不管先帝听一经念多少遍经文,就是记不住。

至于小太子,也就是当今皇上,从生下来那日先帝便把战幕派过去为帝师,很少去看。

那个时候所有人都觉得,像良太妃这般虔诚信佛的人一定会长生不老,没想到十年后良太妃因病薨逝。

自良太妃走后,先帝龙体每况愈下,每晚都会召一经到寝宫里念经,念到后半夜才恍惚睡过去,也就是那一年,有关先帝与一经的传闻才铺天盖地涌向四面八方。

坊间版本多如牛毛,竟还有说良太妃只是幌子,一经才是国母。

当时战幕气到吐血,提议杀鸡儆猴,先帝付之一笑。

知道的人无须解释,不知道的人何必解释,难得大周民众有这份闲情逸致,刚好侧面反应他治国还算有方,国民日子过的不错。

天有不测风云,良太妃一周年当日,先帝驾崩。

温御哭的死去活来,夫人楚歆亦伤感。

何为真爱,你死我随。

“楚歆死了八年,我还没死。”温御想到伤心事,不免唏嘘。

一经安慰,“比起先帝,你活成了大多数男人活成的样子。”

温御抬头,“什么样子?”

“俗。”

一经敛眸,“皇上定是良太妃所出,应该无疑。”

毕竟那些想早早送走良太妃的人都早早被先帝送走了。

“那贤妃就不是先帝之女。”温御决绝道。

问题回到最初,一经与温御沉默一阵。

“先往下查罢!”

不得不说,温御跟一经终究没有做到客观……

远在朔城,萧臣率萧奕借他的一千兵于子时离开城门,入成翱岭。

离开之前萧奕问萧臣能带回来多少。

萧臣回他,一千。

萧臣并没有打算叫这一千兵随自己去破阵,太显眼且毫无意义。

他命这一千兵以最快速度赶到成翱岭往西夜泊桥,并在两天之内掩埋夜泊桥,再造出一个方向截然相反的新的夜泊桥。

如果寻常时,这种改道很容易被人看出来,可萧臣深知天风银雨阵覆盖的面积可延伸至春秋寨百里之外,目及之处浓雾漫天,很难辨别方向。

为此,萧臣又命那三千兵随身携带磁物,可扰乱对方将领手中司南磁石,继而彻底改变高昌军行军路线,消除郭浩后顾之忧。

萧臣离开朔城第一日,想他。

温宛坐在南街那家店里,点了一碗米粉跟糖莲藕,这次加了一道鱼丸汤。

她把鱼丸舀在汤匙里,咬一口,筋道好吃又有新鲜的鱼肉香味儿。

忽然,也不知道发生什么状况,原本坐在周围好好吃饭的客人全都起身往外跑,脸上没有慌张神色,似参杂几分喜悦。

温宛不明所以,便听身边有人低语,“撞大运了!吃饭遇到南宫城主包场子可得纹银十两补偿!”

“就是!快出去领银子!”

温宛恍然。

南宫煜换了一身装束,光亮华丽的极品柔缎,缎料上镶嵌的宝石在阳光折射下散出的光芒那样好看,可无论多么闪亮的宝石也敌不过那滴泪石。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