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真少爷科举升官日常(309)

作者:折秋簪花 阅读记录

刘清远就知道自己今日请这位师弟是请对了,可是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徐瑾瑜口中的惊喜竟是这般震撼!

新年刚过,喜气还未消散,玉郡太守便组织了一场在整个宁州都可以激起动荡的盛事——观越寇俯首之行!

宁州十载动荡,都离不开越国的入侵,纵使有时候上奏朝廷,只是一句骚扰盖过。

可此事落在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村庄的头上,便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宁州七郡之中,多的是曾经在城外有族人、亲人的人,他们为亲人枉死而痛彻心扉,而今日他们也该看看那些入侵者的下场了!

是以这场观刑路,原本本该只有玉郡百姓,可因为其他六郡的强烈要求。

刘清远与武安侯合计之后,则定下一日一郡,一日三次,轮番而往的行程计划。

焚尸,本来没有什么好看的。

可是等踏上越国边境,看着越寇的尸身被熊熊烈火烧的只剩下灰烬之时,又不少人大叫、大笑,可最后都转化为痛哭。

他们放声痛哭!

他们这十载的担惊受怕、生离死别的痛苦都在这一哭之中!

他们什么也不懂,可唯有以凶手之血,才能祭奠死去的亲人、国人!

这十年,他们恨不得生吞其肉,渴饮其血!

今日,他们终于看到这群越寇被赶出了他们的土地!

哭着,笑着,叫着,一声声凄厉婉转的声音在两国交界的上空回响。

引路护送的将士们看到这一幕,也不由红了眼眶。

他们十载苦守,为的也不过是让眼前痛苦崩溃的百姓们少上一些啊。

今日这一行,百姓在痛哭,可将士们又未尝不是在缅怀他们逝去的兄弟们?

此行,注定是一条哭声与笑声无法分割之路。

等到回去的路上,百姓们看着城外一片空荡荡,可是却熟悉的信手拈来:

“那里以前有一棵大枣树,结的枣子甜的跟蜜似的,可惜三年前被烧死了。”

“那里是我姑丈的家,姑丈人好又热情,地里的瓜果熟了就挑着给我们送来,可惜五年前,越寇来犯,整个村子都没了。”

“那里原来是……”

百姓们一路走,一路说着,他们怀念这曾经的美好生活,对于眼前一片焦土,满目痍疮的一幕分外痛心,又多了几分麻木。

“等等,那是什么?”

众人的目光突然被前面一大群身影给吸引住了,这会儿天正寒,若不是被贼寇伏法焚尸的期望激励,他们也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出来。

等走到近前,众人看着那群衣衫单薄,一脸咬牙切齿,却不得不忍气吞声之人,不由惊呼出声:

“他们是越国人!”

“他们是越国人!”

百姓们一时群情激奋,随后直接捡起地上的土块、石子砸了过去:

“越寇该死!”

“砸死你!都是你们,害了我妹妹一家!”

“去死去死!”

鲜血和疼痛让越国人气的双目血红,可是他们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用力的握紧了手中农具。

带着镣铐的他们,注定无法与这些将士和百姓相抗衡。

“诸位,这些越国人的作用可远不止此,若是让他们轻易死去,才是可惜。”

身后传来一声清如碎玉的声音,百姓们纷纷看了过去,有百姓余怒未消,不假思索道:

“你竟然帮这些越国人说话,你是不是大盛人!”

徐瑾瑜微微一笑,还未说话,便有那引路将士急急道:

“多亏了徐公妙计,否则咱们可还制服不了这些越国人呢!”

众人这才看着那一身雪白斗篷的少年,少年面色苍白,可却眉眼精致,他缓缓而来的模样,仿佛云端仙人降落凡世。

“是仙人看不下去越寇的暴行,这才降世收拾他们吧!”

“对啊!是仙人!”

“一定是仙人!”

“拜见仙人!”

随后,百姓们纷纷拜了下来,徐瑾瑜连忙请他们起身:

“冬日寒凉,诸位快快起身,仔细寒气入体!”

徐瑾瑜一番劝说,众人这才纷纷起身,他双目淡淡的看向正在勤勤恳恳的将焦土翻下去,重新恢复的耕田的越国人。

“方才,我请诸位住手,乃是因为这些越国人犯下的罪孽还未真正赎完,若是轻而易举,一死了之才是可惜。

我大盛多少良田毁于其手?现在,要让他们还回诸位曾失去的耕地!他们将在这片耕地之上,耕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而在不久的以后,这些耕地上会长出滋养每个能将其再度驱逐出去的大盛子民的粮食来!”

少年抄着手,身若修竹,冷风吹起了他的额发,可却不掩其说出这些话后,在百姓们眼中的光芒万丈!

“对!用他们开出来的地种粮食,再用这些粮食养卫家军,将他们这些越寇生生世世都死死压制!”

这句诛心之言一出,越国人顿时气的目眦欲裂,满眼仇恨的看向徐瑾瑜。

方才的诛心之言,就是这少年说出来的!

徐瑾瑜看着百姓满眼激动的模样,这才缓声道:

“种越人开垦之地,养杀其之粮,诸位若是有意,随时可以去刘太守处认领土地,自行耕种。

圣上怜惜诸位此前所遭受的苦难,特意降旨,免田桑税三年,望诸位能在越寇驱逐出我大盛的新一年中,重拾斗志,让我大盛边疆稻香盈园,满载而归!”

徐瑾瑜这话一出,百姓们先是一静,随后不可思议道:

“我们能自己种这些越寇开的地?”

徐瑾瑜微微颔首,笑着道:

“自无不可,只是越军俘虏不多,这些土地数量有限……”

百姓们听完这话,面面相觑,随后直接撒丫子朝城里跑去。

当日,太守府意外的热闹起来。

待徐瑾瑜回到军中,武安侯从引路将士口中得知此事之时,也不由啧啧称奇:

“难怪当初我说这些俘虏不知道怎么处理的时候,徐小郎你让我留着,原来是这么用!”

原本圣上便是让徐小郎他们前来行劝桑之事,他本以为徐小郎等人还得在这儿磨些时日。

却没有想到,原来人家早就将这一切都算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我还以为徐小郎要用自己绝佳的口才去劝说百姓重拾农桑,没想到……”

“话说千遍,不如事做一遍。边疆的百姓需要的可不是响亮的口号和挠痒痒似的安抚。”

徐瑾瑜很难形容,他头一次看到那些百姓的心情,他们所有人眼中的麻木与希望交织。

他们麻木于现实,又希望上苍的眷顾。

他们,是这世间最痛苦的人,日日夜夜,煎熬度日。

徐瑾瑜庆幸,他来了这一次。

第153章

春日来临之前, 玉郡城外属于大盛的良田早就已经被百姓们瓜分的一干二净,就连越人没有来得及开辟复原的良田,也有不少百姓纷纷回来耕种。

“你, 你是老李头的三郎?”

正所谓冬耕冬种,领了田地的百姓这些时日一刻不落的开始伺候起了土地,将开辟好的土地在仔仔细细的深耕一遍,若是有些本事大的,还能弄来些人畜粪便来肥一肥田。

只不过,陆陆续续有人发现还有一些熟悉的面孔。

李三郎听到熟稔的呼唤后,也不由微微一愣, 随后这才故作轻松的点了点头:

“叔, 是我!”

“你这是回来了?”

“是啊, 回来了, 我的根在这儿!”

“回来了好,回来了好哇!听说你前头不是准备去锦州开荒?”

“是有这回事儿, 可是这不是咱们把越寇都赶走了吗?还得是自己的土地好!”

李三郎说完, 浑身干劲儿的耕耘起来,他是最后得到消息的, 是以只来得及挤上最后一批观行名额。

可纵使如此, 在看到那一幕时, 骨子里的一股冲动,还是促使着他,回到这里!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