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灰真少爷科举升官日常(343)

作者:折秋簪花 阅读记录

徐瑾瑜心里默默替方才那位学子惋惜了一下,而随着那位学子的离去,考生这边却是已经安静的连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都可以听的一清二楚。

众人几乎把心都提到了嗓子眼,生怕下一个失误的人就是自己。

人在紧张的时候,最容易暴露本性,有学子紧张时便会啃指甲,而等那学子下意识的将手指放入口中之后,立刻一个激灵,抬眼看去。

冕珠缕缕,他看不清圣上的面容,可是心里愈发没底。

可他并不知道,他的举止也已经被众大人尽收眼底。

“啧,方才那啃手指的考生倒是让我想起了我昔日的同年。”

“噢?朱大人的同年,能让朱大人记忆犹新,一定是个英才。”

“哎,别提了,若论学识,本官确实不如他,可是他也有啃手指的小毛病。

之前,他还在先帝巡考之时,自顾自的啃了一刻钟的手指才发现,最后自然……榜上无名。”

“嘶,那真是太可惜了。这届贡士较之往届似乎也有些不大稳重。”

“我倒是听圣上说,今科贡士寒门学子居多,礼数之上,可以不必过于拘泥。”

“理倒是这个理,可是这人礼数周不周全还真不一样,你们看看那位会元……打他坐那儿,圣上就一直盯着。”

大人们一时心里有些酸溜溜的,他们为官之人,都想要独得圣心,这会儿圣上的目光只停留在一个少年身上,可不让人心里泛酸气?

可酸归酸,大人们在细细端详了学子们的举止后,终于安静了下来。

而殿试,也将在此刻正式开始了。

内侍官捧着一沓用红布盖着的考卷,请成帝亲自点题。

成帝随后从中随意抽出一封试题,交给内侍官,内侍官立刻道:

“圣上抽中甲字三号卷!”

甲字号的考题都是汇聚百家之精,乃是由众大人合力斟酌,结合时事所作的今科考题,乃是百中取一,仅有三道之数。

而成帝在听到自己抽出的考题编号时,也不由微微一怔。

第166章

无他, 这道题乃是这三道题目中,看似最简单的一道。

可其能作为三道题目中的压轴题,那其真实难度可想而知。

这道题目的大意是:

‘今北地乌国请求此前两国交好之重开互市, 承诺此后不再骚扰大盛边疆,问此互市应不应开,为何应开或不应开?’

这道题目也是最近朝堂之上热议的话题,可朝臣们大朝开完开小朝,直到现在还一无所获。

等到此番殿试出题之时,不知是谁将这个议题作为题目投交上去,而出乎意料的是……这道题目不但通过了, 还在众大人的推荐下, 直接入围殿试备选题目之三, 现在更是直接被圣上抽了出来!

而这道题简单就简单在, 题目并无固定回答,只要言之有理, 皆可被考官选中。

但, 人人可答便意味着这道题目对创新性的要求极高。

平心而论,成帝最不愿意抽中的是这道题了, 倘若学子们能写出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也就罢了, 可若是写不出, 他日封存的科举答卷被后人看到,岂不是丢脸丢到后人面前了?

但众目睽睽之下,已经无从更改, 成帝只能垂眸静坐。

随着一众内侍官弓着腰, 挨个将封存好的考卷散发给众学子后, 随后成帝一声“开始作答”,众人忙伏案读题起来。

清晨的阳光自殿门外洒了进来, 冉冉升起的初阳,散发着柔柔的光晕,刚好映亮了纸上的黑字。

徐瑾瑜垂下眼帘,一字一句的读起了题目,片刻后,他磨墨的动作微微一顿。

这出题人倒是好心计,这道题目初初读来并不觉得什么,可若是考生对于近年来大盛与乌国的关系纠葛一点儿都不了解的话,那便只能写一些不知所云的文字了。

这道题目十分平实,可第一问,便考的是众考生对于时务军情的了解。

而这里,便要说的乌国在先帝时期与成帝时期的变化了。

先帝在世时,而今南疆的宁州、北地的凉州,因为与越国和乌国接壤的原因,一直动乱不休。

可先帝不似成帝讲究宽严并济,加上因为其是太祖皇帝的独子,从继位开始便雷厉风行的直接镇压了一众倚老卖老的老臣,是个手黑心狠的。

是以遇上这俩不安分的,就贯彻一个方针——打!往死里打!

曾经先帝创下的辉煌功绩,包括且不限于将兵马驻扎在越国王都一个月,最后越王进献了本国的公主、无数金银财宝,保证以后对大盛俯首称臣,先帝这才没有将越国从这片大陆的版图抹去。

而相较于越国,乌国的子民并不好征服,所以当初大盛是如同熬鹰一样,生生熬的乌国不得不俯首称臣,每年向大盛进贡一定数量的牛羊马匹,而大盛也在凉州开放互市。

从熙禾四十三年至十年前,大盛与乌国度过了一段长达三十二年的“蜜月期”,直到十年前,由于成帝忙于内政,疏于对边疆的约束,乌国这才开始了挑衅之举。

起初,乌国并不敢太过放肆,可直到八年前,乌国因故截了大盛的运粮车队并将押粮官等一干人扒掉皮,挂在路边的树上挑衅之时,成帝一怒之下,直接让人关闭了两国的互市通道。

可互市的关闭除了让两国关系更加紧张外,并未阻止乌国的恶行!

最直观的,就是六年前那场清溪之战,那一站,双方死战不休息血流成河,只大盛便有数万将士阵亡。

乌国的损失自然可想而知。

而也是六年前,朝廷下发征兵令,每户必出一儿郎,来补全损失的兵力。

徐父也因此应召入伍。

徐瑾瑜如今不用思索,曾经乌国与大盛的种种纠葛便历历在目。

这是在武安侯告知徐瑾瑜徐父可能被调去凉州驻地时,徐瑾瑜仔仔细细的重新调查了一番当时的军报。

六载光阴,二十三场的战役,徐瑾瑜都曾一字一句的看过,生怕看到爹的名字,又怕错过什么。

那是何等的煎熬,如同将自己的心肝五脏在沸水里咕嘟咕嘟的煮开一般。

大概是徐瑾瑜停留的时间有些太长了,成帝和众大人的目光纷纷在他的身上停留。

无他,因这道题目表面看上去实在太过容易,所以不少学子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这在他们眼中,可都是送分题!

就算不知实情,未尝不能先歌功颂德一番,想也能博得一二好感。

而一直未曾动笔的徐瑾瑜,便成为了其中的异类。

等徐瑾瑜回过神后,对上数道视线,也只是微微一顿,随后便淡定的提起笔,饱蘸浓墨,写下了今日的第一个字。

互市该不该开?

该!

为何要开?

为天下百姓、边疆稳定!

只不过,这一次徐瑾瑜想要换一个角度,来诠释这九个字。

成帝原本看到徐瑾瑜一动不动时,心里急的五内俱焚,他以为徐瑾瑜无瑕关注边疆之事,是以不知如何下笔。

倘若真这么寸,考到了徐瑾瑜的之时盲点,让他错失状元之位,大盛也将少了一段属于六元及第的佳话!

这也就罢了,可少年的野心成帝看在眼中,这样的少年郎,最怕的就是他日一蹶不振。

届时,只怕……木未秀便已折!

徐瑾瑜并不知道成帝的担忧,他这会儿笔走龙蛇,精神振奋,倘若有人可以看到徐瑾瑜的眼睛,便会发现他这会儿眼睛越写越亮。

而他手中提着的毛笔那挥舞的速度,也变得越来越快,几乎都可以晃出了残影!

等到最后一笔落成之时,徐瑾瑜不由长长地舒了一口气,颇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

这道题目若要歌功颂德,他可以千种不同的方式来将此事以光辉的语言技术掩盖过去,可是那样也无法掩盖住原在边疆的凉州百姓,为此所付出的血泪。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