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294)

林安安道,“你们来了可正好了,正缺计算机管理员呢。办完手续就得安排工作了。”

两人一听,可算是大石头落地了。能正常接收就好了。

不用在家里吃白饭,还能来干活,又能学习。这么好的事儿,谁还管地方远不远呢?再远也得来啊。

林安安亲自带他们去办手续,然后安排住处。这边地多人少,自然又是一人一间单间宿舍。

吉春梅乐坏了,说这在她们煤场可没这个待遇。这样的单间宿舍,得是要结婚的工人,符合条件了才能分到的。“这地方偏僻,也有偏僻的好处啊。而且咱也不出门买东西,就在这大院子里过日子。吃喝不愁的。哪里都好。”

她接受能力挺强,很快就适应这里了。不过也是因为林安安和何安娜在这里的缘故,所以迅速的将陌生感给扔到一边了。

林安安带他们办手续之后,又带他们去看教授们。

教授还喊的出他们的名字。秦教授道,“吉春梅我知道,是个很踏踏实实学习的学生。闫磊,你计算机编程很有天分啊。”

这可让两人惊喜不已。竟然还被教授记住名字了。

这趟可真是来的值了。

两人顿时找到了当初在大学学习的感觉了。

作为计算机专业学得不错的学生,简单的操作,两人已经可以上手了。

不过秦教授还是让林安安先带带他们,把他们带熟悉了,才安排去别的实验室当操作员。

时间不等人,林安安下午下班之后,就留在实验室教他们操作计算机。连吃饭,都是何安娜去装饭盒里面,然后给她带过来了。

于是晚饭的时候,陶教授发现沈禹行总是到处看。

陶教授道,“你看什么?”

“没什么。”沈禹行低头吃饭。只是心不在焉。

“哎,听说老许他们学生又来两个。真好啊。我带的人怎么就不愿意来找我呢?”陶教授怅然若失道。

沈禹行道,“他们的工作,我都能做。”

陶教授自然知道啊,也正因为他太能干活了,又不爱说话,所以人缘就不好了。

“我知道,不过人多不是热闹一些吗?哦,忘了你不喜欢热闹。”陶教授继续吃饭。

沈禹行拿着筷子戳着饭,心里想着,他并不是不喜欢热闹。是热闹不爱找他。

第二天,林安安照例起来锻炼身体,这次可不止何安娜跟着了,连吉春梅和闫磊也加入了行列。在老地方,又和沈禹行碰上了。

吉春梅和闫磊看到沈禹行的长相,也是有些稀奇的。

不过倒是没大惊小怪,都笑着和沈禹行打了招呼。

沈禹行并不是很习惯和人相处,点点头。然后看着多出来的两人,心里莫名的有些着急。他意识到,林安安身边出现的人越来越多了。然后她和自己说话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就和这会儿一样,她们在前面跑着,并排跑着,哪怕没说话,也让人知道她们关系好。

而他则和另外一个男生在后面跟着。

过了一会儿,那个叫闫磊的男生也凑在前面去了。沈禹行不想去前面,因为林安安两边的位置都被人占了,他不想和别人挨着跑。他宁愿跟在后面。

好不容易跑完了了。大家慢步走着的时候,她们又开始聊天了。聊的是计算机。

沈禹行当然知道计算机,他研究的半导体就是计算机的重要部分。可林安安她们聊的不是半导体,是计算机语言。

沈禹行看着她们聊得特别开心,不明白为什么聊这些研究项目,能这样开心的。

这不就只是工作吗?离开实验室之后,不是该把工作留在实验室就可以了吗?

“对了,沈禹行是研究半导体的。你们知道吧。他们研究的半导体越好,咱们计算机的性能也就越好啊。”林安安突然提到了沈禹行。

大家都看着他。

沈禹行心一跳,然后抿了抿嘴。然后也觉得开心起来。

第70章

因为实验室渐渐地都顺利搭配上了计算机了, 对于科研项目起到了大的作用。而且大家也不用为了这些实验设备分心了,所以各个实验室的实验也陆续就出了一些成果来了。

首先是一群化学专家根据地质学家和农业学家提供的数据,搞出了适合这里的化肥配方。

然后又有一群化学家研究试剂染色, 搞出了新型染色布料。

这些都是基础的研究, 对于他们来说,很简单。

这也是姜越山一早就对他们的要求。希望尽快能出一些成果,特别是能立马转化成工业,进行生产,带来收益的成果。

毕竟这里要养这么多人呢,总不能一直让部队补贴。部队这里开荒建厂,资金其实也不是很充足的。

要养这些人,又要源源不断的支持他们的实验所需, 这可不是小数目。兵团必须有进账才能支撑。

所以让他们先搞一些容易出成果的研究出来,先支撑起前期的开支。

等后期还要搞机械, 搞炼钢, 高起床, 半导体……没准以后还要搞收音机厂之类的。

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搞起来, 甭管是日用品还是科技产品,都要搞。争取早日反哺整个边疆大地, 也算对整个兵团的付出有所交代了。

这些人在寒冷的冬天在从事各种艰苦的工作,甚至还住在荒野的地窝子里面。

真的是吃尽了苦头。

他们创下的收益,有部分可是拿来用于支援实验区的建设的。

如今实验区陆续出了结果, 这可让军区领导都很高兴,特别是负责这个事儿的姜越山,那更是有面子。有底气。针对明年的计划, 他也很有底气的提出了许多的安排。有这些人才在这里,他可真的是没什么好担心的。

他提出了开春冻土解冻之后, 就开始选址挖地建厂。招工先从军属里面招。优秀照顾表现好的军属。

这事儿自然让大家开心。这里建设好了,大家的日子也更好。

谁希望驻地一直都是荒僻的呢?只是大家又要为厂建设在哪里来争论一场了。因为驻地之间有些隔着比较远。厂房建得近一些,也能照顾到一些随军家属。

姜越山道,“这事儿不是争论就能解决的,这个要具体分析。回头不是有专家根据地理位置、交通便利,还有土质来选址吗,按照这个办法就行。总不能你们打一架吧。”

他开了口,下面的人哪里还好争论。这个事儿是大领导负责的,可不能在这个事儿上面添麻烦。

然后姜越山又提起了一个培养技术人才的事情。

“以后咱们向着工业化靠拢,人才还是少了。得自己培养。现在学校的情况你们也知道的。所以我和军长、军政委商议,开一个培训班,选一些可以培养的人进行培养。以后就算退伍了,这些年轻人也可以留在这里当工人。你们说是不是?”

这可让其他带兵的首长们兴奋起来了。

谁不希望给自己手底下的兵谋个出路呢?在这么苦的地方驻扎,不止要随时挡住境外的敌人,还要负责这里的建设。能出头的人到底是少部分,大部分人都要退伍回老家去的。至于分配工作,真的没那么多岗位。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工作。

现在要是能学个一技之长什么的,那可真好。以后手底下的兵也能更努力了。

这事儿姜越山自然也是和严军长一起商量过的,两人都同意这么干。

下面的人又很乐意支持。所以这事儿是一锤定音了。培训时间就安排在休息日。培训地点就在军区中学。反正休息日学生也用不着教室。就在那边培训。离得近的自己去,离得远的营地,就安排车统一接送。一周也就那么一天,不耽误什么。至于培训期间吃饭,就在学校食堂开火。

安排了培训的事儿,又说起了参与培训的学员标准。

军属和军人、支援边疆建设的积极分子都可以参加。首选高中生。毕竟是大学教授授课,高中生听课还是更容易听懂。高中生不够,就选一些表现优秀的初中生。小学生暂时不考虑,后期可能要搞夜校之类的,让他们把基础再学一些。要不然去听天书,浪费资源。

湖涂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