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安安的六零年代生活(377)

刘云道,“那你多看着些。”

说实话,虽然她也挺嫌弃李家人,但是李清露到底还是个孩子,她也不可能真的看人家吃亏。

现在她自家孩子都过得好,她就也希望别家的孩子过得好。

“你也不要受气,该说就说。我算是发现了,对年轻孩子不能太宽容。你看当初你你弟和你妹多倔啊,现在懂事多了。”

姜明毅点点头。

……

似乎是为了验证新的一年确实是个好年成,开年没多久,实验区又传来了好消息。

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终于可以制造了。

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去年就搞出来了,但是要量产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大家加班加点,年三十都没怎么休息,可终于完善了。

秦教授他们为这台计算机装上了新研发的操作系统。

运算能力翻了好多倍。

整个计算机相关的科研人员都高兴极了。看着这台体积小,但是性能强大的计算机,都有些喜极而泣的冲动。

从国内制造出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到现在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也才几年时间。这简直就是飞跃的发展。

林安安看着这个大肚子显示屏,对这个计算机也是喜爱极了。感觉很有些亲切的感觉。

因为这台计算机的出现,实验区又出风头了。

毕竟在之前,计算机就是科研三大高地之一。如今这高地也算是拿下来了。

首都那边似乎对他们的成果也挺满意的,还发放了奖金。分到每个人手里的不算多,但是这是荣誉。所以大家也都挺满足的。

新的计算机出来了,各个实验室自然也都要开始换新机器了。旧机器要么调去别的科研工作室,要么就留下来当备用机器。

林安安觉得这些机器应该还要具备别的用途才行,不能光用作科研,它应该运用更加广泛。

比如用来储存和处理资料?

可惜她现在精力不足,倒是也没那个时间来搞这个。她现在专攻语言和软件方面,倒是对硬件研究不大在行。而她的这个想法,是要软件和硬件结合的。

她就把自己的想法和负责这些项目的教授商议。“比如咱们这些科研资料,平时查看起来就很麻烦。如果可以在上面查看,就很方便。”

宋教授一听,顿时觉得这个方向可以。就是比较复杂,比如要将汉字输入计算机。光这个就是个难题。

但是科研嘛,不困难就不叫科研了。

不止宋教授,计算机专业的其他教授也爆发出了极大的研发热情。

显然,科学成果带来的激励是巨大的。这种自信激发了他们的研发热情。

就连许教授在搞出大规模集成电路之后,也开始攻坚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了。反正就是要把这个集成电路体积不断减小,再减小……

大概是来了这么个开门红,军区领导也挺高兴。

姜越山高兴,还特意来了一趟实验区这边看新的计算机。

发现体积确实小了许多了,这以后没准都能放办公室里面用了。

参观之后,趁着去别的实验室的功夫,他私下里问林安安,“你说这个计算机啥时能到你以前说的那个程度?”

林安安知道他说的是以后用计算机控制武器打仗之类的,她道,“这肯定没这么快,性能没这么大。而且这个得多项技术结合。比如电子信息,通讯之类的,这都有关联。”

姜越山道,“那看这里人才还是不够啊,得更全面。”

过后,姜越山就召集了各个实验室负责人,一起开会。让他们有啥需求就提出来。组织帮他们解决。

只要是对研发工作好的,尽管提。

经过这几年相处,大家也基本知道姜越山是个什么性子了。那真是一心一意的支持他们工作。所以大家也是畅所欲言。

比如缺人。这个是真的缺。虽然实验区增加了许多人,但是他们科研工作涉及的项目太细致了。一个项目常常需要多个学科的科研人员参与。但凡有一个缺口,就很耽误事儿。

现在实验室基本都缺人。

这还是科研方面的人,还有基层的人。处理一些杂事儿。

说完缺人的事儿,又开始说起缺少哪些设备。

姜越山也都让人记了下来,答应会后给他们解决这些问题。

散会之后,他还特意看了看人群,发现没有自己记忆深刻的那个小伙子。

就问了林安安一句,“那个……就那个半导体挺厉害的那个小伙子呢?”

林安安一听就知道是说的沈禹行,“他在攻坚呢。正是关键时候,现在是啥也管的,一心攻坚。”

“哦,那行,那就别打扰他了。”

要说姜越山为啥对他记忆深刻呢,主要是沈禹行上次那个科研成果太好,对实验区的影响挺大的,然后就是沈禹行够年轻。在一众上了年纪的科研人员中,他实在是符合年轻有为这个形容的。

姜越山对这种有出息的年轻人,格外的看重。

回到军区之后,姜越山就针对实验区的发展提出了很多意见。

除了实验区自己提出的要求之外,他自己也有考量。

比如继续往边区调知识分子,这个事儿还要继续办。以前是尽量调动理科类人才,现在文科类的人才也可以调动。因为他准备开办夜校,培训学校之类的。

之前开办的培训班的,也着实是给新开班的工厂提供了许多人才。通过这一点,姜越山觉得还可以将这个成果扩大化。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

目前这个情况,这知青下乡已经成了大趋势了。每家每户年轻人都要下乡,以后来他们这地方的人估计不少。也不知道他们要在这里劳作多少年。总不能真让他们就只开荒,把学到的知识都扔一边了。这太可惜了。

而且除了这些外地青年,那些本地青年也是应该得到培养的。以前是没这个资源,这边识字的人就不多,更何况是高级知识分子呢。现在有了,那就为兵团的人创造学习的环境。

事实证明,科技就是生产力啊。教育还是很重要。

大学不招生了,就以工厂的名义开培训学校,开夜校都行。为边疆地区多培养年轻一代的人才,这是必须完成的任务。

所以只要是高级知识分子,就往这边调动。与其让他们在其他地方荒废了时间,还不如来这边发光发热。

这一提议,自然得到了已经尝到甜头,看到了成果的众人支持。

连严军长也是没说什么。

原本建设兵团带着一群年轻娃娃们开荒的,如今这开荒工作也办起来了,还办得有声有色,其他事业也没闲着。

总而言之,他们这建设兵团的建设大业可真是干得红红火火了。

……

天气渐暖,又一批年轻人离开了亲人,响应号召下乡支援建设。

往边疆的人是非常多的。

大家坐在火车上面,开始畅想未来。但是也有人心里有些担心。

下乡活动从去年才开始的,已经有一批人下乡了,也开始和家里人写信,说起自己在乡下的生活。

有些人倒是依然保持积极的心态,但是也有人说起来自己的迷茫。

下乡的时候,已经想着如何运用自己所学帮助农村建设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自己压根做不了什么。他们只能跟着老乡种地。

甚至有些人因为无法适应劳作,所以还给老乡拖后腿了。

这可给一些年轻人泼冷水了。咋感觉和自己想的不大一样?

这会儿坐在火车上,有人想到这些‘前辈’给的信息,就忍不住紧张。“听说是去开荒,前些年开始,就有人去建设兵团开荒的。其实就是种地,只是这是有组织的种地。”

“种地就种地,我们有知识,我相信就算种地,我们也能种得更好。”

“种地是光荣的,可是……”要一辈子种地吗?

湖涂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