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216)

这次则是不同,燎原厂这次除了机床技术服务厂,剩下三个厂子都有不少的成交额,但是经过了半年多的扩建,燎原总厂完全有这个生产能力,所以陆时章这次来只是表扬。

这会儿,他任务完成,自然地告辞,“厅里还有事,我先回去了,等你的报告。”

等着陆时章离开,许如意这才扭头看向了武大进——红星厂在肃南市,这次成交额突破新高,肃南市机械局来欢迎欢迎是正常的。

不过这种事一般都是张维过来,许如意第一次碰到武大进。

虽然他俩一开始有点误会,但随着许如意展现出的能力越来越强,武大进也是心服口服,如今跟许如意的关系很是不错,没等许如意问,武大进就说:“张局有点事,让我过来给你们庆功!恭喜了!”

大概知道,前两天刚提了夹具厂合并的事儿,这事儿是逃不过去的,武大进是直接提起来了:“夹具厂那边还在做工作,你再等等消息。”

这也正常,一个厂子的去留,牵扯的地方太多了,总要通盘考虑,许如意点点头:“行,那等你们消息。”

这会儿红星厂的厂长薛红英也过来了,略说了几句,就带着红星厂的人和武大进一起回了肃南。

许如意这边则是跟着郭培生他们回了总厂,郭培生都不用商量,直接说:“已经跟王传华说好了,今天晚上就在我房间,庆祝庆祝。”

“你阿姨在,从早上就开始张罗了。”

许如意自然不会拒绝:“好,我正好带了特色菜。”

郭培生和许如意不一样,她是单身,根本不做饭,所以就在招待所住,郭培生本来岁数就大了,外加去年过年的时候伤到过头,苏梅不放心,是跟着过来的,所以给他分配了两间宿舍。

许如意放了行李,就拿着一只烧鹅一只酱鸭过去了,结果刚到楼梯口,就闻见了浓郁的香味——这是苏梅的拿手好菜红烧肉。

这会儿,苏梅正在旁边的案板上切青菜,许如意把熟食拿了过去:“粤东的特色,加个菜。我帮你吧。”

苏梅笑着说:“前期准备他们都帮忙弄好了,我就是切切炒炒,没多少活。”她努努嘴:“进去吧,他们正聊天呢。”

许如意掀帘子进去,郭培生这宿舍,一间客厅一间卧室,客厅里摆着几张旧沙发,这会儿,郭培生坐在靠墙的单人沙发上,邬汇雍、徐长海坐在靠边的双人沙发上,王传华和徐磊则拎了个板凳,挨着炉子。

桌子上是花生瓜子,炉子上烧得噗噗直冒的则是烫的红枣茶,这会儿大家一边说一边聊,正热闹,瞧见她进来,提前回来的王传华直接站了起来,啪啪啪的鼓起了掌:“欢迎我们的厂长归来!”

一时间满屋子掌声,许如意说了声谢谢,毫不客气地,进来后就坐到了挨着炉子的单人沙发——这地方又暖又能直接喝到茶水,一看就给她准备的。

然后徐磊这个回忆狂又来了句:“你们还记得秋交会结束,咱们在厂长家聚会那会儿吗?那会儿咱们可是算计着,到底要哪个厂子?是谁都要的,嘴巴灵不灵?”

这一提,很自然地答案就是徐磊,王传华直接说:“你直接让我们表扬你就行了,还这么迂回!”

徐磊得意地笑着:“你就说灵不灵?!”

王传华这个还是认同的:“灵!谁敢想啊。咱们都拿下来了,今年还扩展了机床技术服务厂,还要加配件厂。”

一说这个配件厂,徐磊就是搞技术的,自然话不少,跟王传华唠叨起来——

“咱们有专利,从配件入手,进入机床市场,这是个好方向!”

“而且咱们机床技术服务厂也有带动作用。”

……

郭培生也趁机问许如意:“武局长有没有提夹具厂的事儿?”刚刚路上人多,很多话不好说,他也就没问。

许如意一听就知道这话不对:“他说还在做工作,是有什么问题吗?”

“刘福生恐怕不会愿意,他跟咱们有点渊源!”

许如意其实也觉得,刘福生不知道为什么,总是跟他们不太对付。从一开始锅炉改沸腾炉就是,明明他们这边成本更低,改造效果更好,可是刘福生就是不愿意,非要大老远请别的省的锅炉厂来帮忙。

如今厂子之间帮忙,一般情况下,不会收取太高的费用,但是成本要收的。

燎原县去几个工人吃住一星期,和跨省来几个工人吃住一星期的成本肯定不一样,锅炉改造的零配件从燎原县发过去,和跨省发过去,自然也是不一样。

这年头工厂盈利不容易,但凡能省的肯定会节省,他们改造的时候,各个厂都是但凡能用的,都要用上,刘福生在这样一群厂长,就跟土财主一样,不要对的只要贵的。

更何况,秋交会的时候,刘福生也他们爱答不理。

只是,在燎原厂的发展壮大中,夹具厂和刘福生实在是根本不重要的路人,所以她也不会花时间问问,就算是这次她想要配件厂,也不会去考虑个人因素的。

如今郭培生一提,许如意眉头微皱,“他?”

“对,就是刘福生这个人。”

“刘福生是个能人,70年吧,他当了厂长,那会儿夹具厂的效益也不好,他抓改革,省成本,还带着供销科的人去各厂推销他们的产品,渐渐地将夹具厂的效益拉了上来,75年的时候,还因此受过市里的奖章。78年开始,燎原厂效益越发不好,后来市里进行一对一帮扶,夹具厂的帮扶对象,就是燎原厂。”

许如意这才明白了怎么回事。

那会儿燎原厂集体降薪,一个月只发工资没有奖金,就这样,每年还欠几个月。而夹具厂效益一直不错,刘福生自认为这都是他的功劳,欣然接受了帮扶的重任——帮燎原厂找到起死回生的药方。

他的确是努力帮扶了,甚至还深入车间,帮着燎原厂找问题,定制度,但问题是,79年和70年的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70年的时候,大家的活动范围还很小,包括很多工厂也是这样,信息闭塞,交通并不便利,很多工厂大多是就近解决货源问题。

夹具厂的东西又不差,机床配件本来需要的厂子就多,上门推销,人家觉得可以,自然就采用了。

燎原厂原先是做纺织器械零配件的,还是个非常落后的小厂,79年的时候,交通更便利,很多大的零配件厂,可以南上北下供货,他们的产品不如人家,就算价格再低,也不会有人买。

最终帮扶的效果就是,没啥效果。

刘福生并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于是在市局那里一推三二五,认为燎原厂从设备到技术,从工人到领导,完全没有翻身的可能,建议他们分流。

郭培生就是因为气不过这个,才想办法转产锅炉要自救,后来就都知道了,许如意来了,没想到,居然将燎原厂带起来了,如今的燎原厂,别说肃南市了,就是南河省,也是响当当的存在。

郭培生摇摇头:“如果我们没起来,不就是证明他说的是对的。如果我们起来了,不就证明他说的错的。”

许如意这才明白,为什么他就是不愿意让燎原厂改造锅炉,甚至还拉着别人。

“他这人,心高气傲,最要面子。原本是他们帮咱们,他还断定了咱们肯定起不来了,结果这才几年,改成了咱们合并他们,对他而言,就意味着说出的话被打了脸。还意味着,夹具厂不存在了,他这个厂长也没有了,这一辈子的努力,所获得的荣誉、地位,都化成了泡影,他的脸上挂不住,他不可能同意的。”

许如意都无语了:“辉煌就是辉煌,过去的也是。总不能趴在上面不起来吧,总不能为了自己的所谓好看,不管厂子和职工的死活吧。再说,拖着就好看了?”

不过她也说:“如果不行就算了,厂子很多,选择也很多,我就是想着咱们毕竟是肃南市出来的,张维局长对咱们也多有帮助,更愿意带动肃南市,其实放眼全省,合适的不少。”

大江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