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227)

都知道许如意年轻,但是年轻人有本事往往会伴随着一句话,年轻气盛,谁能想到,许如意却是这么谦虚。

其他几个厂子只觉得这次来对了,夹具厂的众人却是有种心如刀割的感觉,这样的领导,想都知道,日子会有多好过。

许如意也不是个喜欢磨蹭的人,直接开门见山:“一共七家厂子,我说真的,不可能通过一面之词来决定什么,但我们想要相互了解,还必须得谈谈。我先说说我的要求吧,大家心里有数,等会儿说的时候,也可以着重讲。”

“我们这个机床配件厂,主要是生产我们机床技术服务厂的专利产品,所以在精不在多,不需要规模很大,设备也不是问题,无论是维修升级,还是添置新设备,我们的服务厂就是专门干这个的。所以,重要的是,工人的能力和素质。我需要的是熟手、好手,他们有足够生产机床零配件的经验,简单培训后,即可上岗。”

这话一出,不少人都挺高兴的,毕竟大部分都是配件厂,这方面肯定觉得自己有优势。

这时候,那个谢璋突然说话了:“我觉得这样,许厂长的条件也说出来了,大家不妨一一说一说自家条件,看看是不是符合要求。当然了,也可以随时提问。这样也更利于许厂长了解我们。”

“您看行吗?许厂长?”

他笑的很灿烂,但许如意一听就知道,他肯定有打算,但是……金盛机械厂她是看了资料的,虽然没有写如今金盛机械厂连代办年货的活都干,但资料也能看出些许问题——他们一共只有百来人,一个厂子,连个五级工都没有,设备也仅有寥寥几台,怎么看,他们都不符合要求。

那他积极什么?

不过这要提法倒是符合许如意的想法,她的确需要一一谈话,才能彼此了解,至于她提还是别人提都无所谓。

“好。”

哪里想到,谢璋立刻说:“那就这样,我看从晴海农机厂罗厂长开始吧?”

谁都没有想到,他居然给排顺序了,还点名呢。第一个说,可是个好机会,首先印象深刻,其次时间充足,也会问的更清楚——厂长们都是干过这个的,太了解不过了。

所以,有人就有点生气,总要商量一下吧。

哪里想到,谢璋随机补充:“我是这么想的,咱们不是机械厂就是机床配件厂,都是沾边的。可是晴海农机厂人家不是干这个的,我们排在前面说,人家就没法说了。不过,我愿意最后一个说。”

原来是这样?

这么一想,的确是,农机厂在这方面的确弱势,毕竟他们虽然跟机床打交道,但是生产机床配件和打交道是完全两码事的。

所以,这个提议就这么默认了。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看到了罗勇那里,罗勇是老实,是拘谨,但绝对不是紧张,否则他也当不了厂长,只是他没想到,谢璋居然真的给要弄来了第一个发言的机会,所以有些意外,不过很快地就回过了神。

他想起了谢璋说的话,成败在此一举,张口说道:“我们厂是生产农机的,现在看跟机床配件没有什么关系,不过在73年之前,我们是一家维修厂,因为缺少设备,我们曾经手搓过一台机床,精度比同时期的美国货还要好,至今还在厂里使用。我们是有机床生产经验的!”

他话音一落,满屋子人都愣了。

手搓?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可都是牛厂牛人干的,就譬如夏国的汽车,是没有技术的,最终想的办法就是手搓,把一辆进口车拆开,把所有的零部件都卸开,让各个工种领取对应的零部件,用手搓的方式生产出来,最终组合在一起。

这是一台新车,但是,这永远无法量产。

机床也是如此,夏国的很多机密行业,都是需要高精度机床的,可偏偏国外对我们有禁运,那怎么办呢?都是牛人们用手来搓出精度。

但这种方式一是需要人才,不是所有的工人都能干,甚至可以说,能干的工人凤毛麟角,而且成本太高了,一个零部件,十分出一个都是幸运,有的时候一百个里也不一定有一个能用。

谁能想到农机厂居然也干过这个事儿?而且精度不比外国货差?

这……这太惊人了。

童帼直接问:“你说真的?”

罗勇连忙点头:“是,设备还在厂里呢,可以随时看。”

许如意的心却砰砰砰地跳动起来,生产高精度机床,需要的是精度更高的工业母机,可是没有国家会卖给夏国,只能靠自己造。她挣了很多钱,她可以付出无数的成本,但是,她手里根本没有这样的人才!

但现在,她碰到了?!

第79章 三章合一

别说许如意,大家都挺意外的,虽然手搓这种事,不少厂都干过,但程度不一样啊。

譬如说原先好多厂都有进口机床,坏了以后维修,找原厂家特别贵,工人们就会集思广益,自己削个主轴也不是没有的。

但说真的,这种一来是某一个配件,二来精度和耐久度都不能保证,只能说凑活用。

罗勇可说的是,一整台机床和精度不比进口机床差,这就有些太夸张了。

纵然罗勇看起来老实巴交不像是骗人的样子,再说,这种事根本没法骗人,只要去看一看就知道,大家也都有点不敢置信,葛旗亮都顾不得担忧了,直接问:“罗厂长,你们是自己造了什么机床?”

罗勇连忙说:“是一台滚齿机。我们是根据捷克OF-16滚齿机仿造的。当时我们厂想要转产农机厂,但是我们一缺资金,二缺产品,后来县里给我们下了任务,说是市里的拖拉机厂需要涡轮,问我们能不能供应。”

“我们那会儿没办法了,不转产就等着倒闭,但我们也没有相应的机器啊,后来我们厂的一位钳工就说,不行就自己造一台。县里也很支持,我们提出要求后,就给借到了OF-16的构造图纸。”

这个许如意是知道的,建国初期,夏国从捷克进口了很多的金属切割机床,充实了夏国的工厂。所以仿造捷克机床倒是很正常,只是……那可是1953左右进口的,而晴海农机床是1973年转产的,20年后,我们还在仿造人家的机床,只能说自身发展很有限。

不过能自己造出来,而且还能保持精度,说明技术水平已然够了,什么型号倒是不重要了。

毕竟许如意可是参加过校园机甲大赛的人,需要从零开始手搓机器人,太知道手搓的痛苦了,更何况,他们的手搓,根本不用担心零部件的问题,只需要想好你的设计要怎么完成,如何组装就可以。

但农机厂可是做一台母机?!

瑞升机器附件厂厂长叶四新忍不住问:“你们就凭着图纸?这……还能徒手造吗?”

罗勇有些不好意思:“不是不是,我们还去参观过两回,回来就根据图纸来进行改造了,但在这方面,我其实不是很了解,主要参与者,我们厂的钳工师父全秉信,关键零部件,都是他带着徒弟一刀一刀切削出来的。”

果然是有厉害的师傅!

可是还有别的疑问,禄全机床配件厂厂长熊计数就觉得奇怪:“罗厂长,你们有这么好的工人,还能自己造机床,怎么还能效益这么差?你们干点什么不行?”

这是关键,连机床都能造了,那还有什么不能仿制的。

大的那些他们拿不下的高精度机床,小到帮助各个厂提供进口设备的零备件,这都是钱,而且不是小钱,怎么可能混成这样?

没想到一提到这个,罗勇就有些黯然:“这个情况有点特殊,我不方便跟大家说。”

这话一出,大家是都愣了,这听着还有隐情呢,大家顿时心里痒痒,都想知道,这么一位老师傅,为什么不干了。不过,正事为主,大家还都记得,自己千辛万苦过来是干什么的。

大江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