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23)

不多时,徐磊邬汇雍他们都从楼上下来了,瞧见郭培生坐在那里,都问:“厂长怎么了?”

许如意想帮他遮掩一下,郭培生却自己抬起了头,他眼圈红红的,但不是哭的,是多少天熬夜熬的,他声音有些沙哑,但透着力量:“我没事,我就是太高兴了,没站住,如意说,咱们不用分流了!”

这一声,比任何的言语都要让人激动!

邬汇雍是当天跟着郭培生开会的,他最是知道市局当天的态度,所以就算知道许如意跟着苏国强去了市局,也没报任何希望。

可现在居然成功了?!

“真的?”他问许如意。

徐磊他们则不尽相同,徐磊作为技术人员,可太知道许如意的厉害了,所以他是抱有希望的,这会儿忍不住笑着说:“这有什么假的,如意说过假话吗?肯定是真的!”

这是肯定的,就算是邬汇雍不喜欢许如意提拔太快,他也跟着点头:“是!可怎么说服的?不分流是彻底不分了,还是要看我们表现?”

这可是关键,一时间,连王石头和徐磊都看许如意,许如意知道他们着急,直接说:“这事儿我得从头说清楚,可关心这事儿的不止咱们,还有全厂职工,我看这东西都没发呢,要不咱来个双喜临门,一边发一边说?”

这可是好主意,两个多月了,全厂就没高兴过,如今该热闹热闹了!

大家立刻应了,没多会儿,厂里的广播就滋啦啦的响了起来。

今天燎原厂的职工可是心情各不相同,考虑多的,这会儿只想着分流的事儿,愁的不得了,心大的,这会儿想的是外面放着的米和油,盘算着能一个人能发多少,家里好几天都没吃点好的了,怎么说今天也要改善一下,当然还有那想的不多不少的,那真是一边痛苦一边高兴,难受得很。

喇叭一响,有人就停了手里的活:“怎么这会儿广播起来了?”“不是有什么事吧!”“我猜是发东西!”“我猜是说分流的事儿,许组长去市局,会不会已经定了分到哪里。”

结果没想到的是,广播里传来的不是广播员林海音的声音,而是许如意那又脆又亮的黄鹂声:“大家下午好,我是许如意,我从市局回来了。”

“现在,我通报给大家三个好消息,一个是市局张维局长已经同意,我们不分流了!第二个是,四点半请大家在办公楼前广场集合,咱们发东西!至于第三个,我在现场宣布!”

不分流?发东西?

哗!

几乎立刻,三个车间都热闹起来。

“你听见没有,刚刚是说不分流了吧。”三车间张红忍不住问。

旁边的穆晓敏这会儿已经激动的要哭了,“是,我听见了,不分流了,姐,咱们不分开了!”

“哎呀,你说如意这是怎么弄的,她怎么这么厉害?”

“我发现如意真是跟她的名字似的,干什么都如咱们的意,以后啊,她说什么我跟着干什么!”

三车间主任蒋成玉这会儿眼眶都红了,他在这个厂子那么多年了,他舍不得啊,可他从来没说出来过,毕竟,他知道大家心里都不好受。

但现在,终于不用走了,他没忍住,猫尿就流出来了。

太丢人了!他都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跟个孩子似的,流眼泪,这可太丢人了。

可一抬头,就瞧见,车间里不少人,眼睛里都泛着泪花,这会儿谁能忍得住呢。

他大手呼啦一把,就喊了一嗓子:“磨磨唧唧干什么?赶紧走啊,如意说还有好消息,能比这两条差吗?赶紧走啊!”

这么一喊大家才反应过来:就是啊,这两条都这么好了,后面那条肯定更好!

立时的,大家都放下手中的东西,往这办公楼前空地走去。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其他的两个车间,说是四点半集合,可许如意通知完十五分钟,整个楼前已经站满了人。

许如意这会儿刚和财务科科长徐长海算好了每个人要发的东西,郭培生直接过来说:“都到齐了,不等四点半了,现在就说吧,你来开这个会!”

她开?

可不是得她开吗?

没有任何疑义的,就是她开。

许如意就这么被推到了台前,她一从办公楼里出来,出现在大家面前,首先看见的亮亮的天空下,满是笑脸的人们,听到的则是,不知道从谁开始鼓起来的掌声!

啪啪啪!啪啪啪!

那掌声并不整齐,甚至还夹杂着大家的说话声,“如意,我们真不分流了?”“许组长,东西怎么发啊?”“第三个好消息是什么?”

许如意深深地吸了口气,才开始讲话:“先说发东西,省的大家惦记,一人两袋米一桶油,除此之外,每人补发半个月工资!”

前面的大家心里有数,大致就该这么多,毕竟东西和人数都是定了的,可谁也没想到,居然会发工资!

最近谁家不缺钱啊。

立时,掌声就响了起来,有人还喊:“如意,这就是第三个好消息吗?这消息不错!”

都是好事儿,谁能不高兴,更何况,还在这样的氛围中,立时,人群里一片笑声!

许如意也跟着笑,“是不错的消息,但不是第三个好消息。我第二件事说我们不分流,原因是我们不但解决了技术问题,锅炉报还要对我们进行多期跟踪报道,如果我们做得好,我们不但会摆脱臭名声,说不定还会成为榜样标杆!“

大家就知道来了个锅炉报的编辑,可她能做什么,有什么意义,职工们其实是不了解的。

但从臭老鼠到榜样,他们是知道的。

“真的吗?”

“就我们?行不行啊?”

听了这些否定,徐磊都忍不住了,站起来说:“怎么不行,原先我们技术科水平差,现在如意来了,技术水平提高了,咱们新锅炉的图纸都设计出来了,我觉得行。”

“我也觉得行!”二车间主任叫郎红英,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存在,“咱们技术上其实并不多差,只是工艺没达到,如意心里有数,她说咱们练呗!难不成路给指了,我们还练不好?”

这质问谁能受得住?!

“那肯定能练好!”

“我们又不是不能吃苦,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吃苦而已!”

“我同意!”

就是这样,许如意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爸爸在车间里的事情,她记忆里的工人们就是这样朴实热情不怕苦不怕累就怕做不好。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很多氛围都变了。

如今,她终于又感受到了。

许如意都没发觉,自己的声音都有些激动的变音了,“第三个消息是我跟张局长说好了,我们将要改造二车间沸腾炉,将热效率从65%提高到85%,如果成功了,张局长会带着全肃南市需要改造的厂家,来我们厂参观。”

“工友们,我们不但不分流了,我们有活干了!”

与此同时。

京市《现代铸造》杂志社,编辑陈许兴奋地跟对面的同事推荐:“这篇稿子写的真是到位,咱们前几期不是刊发了几个钢铁厂去国外考察的结果,认为国外进行机床铸造的时候,已经不在使用时效处理,这不就有人反驳了,写的是有理有据很不错啊。”

“我看看。”对面林文忠将信纸拿过来,稿子的题目就叫做《低应力铸造并不具备可行性》,题目起的很是直接,不过他一看内容,就立刻投入了进去,二十分钟后才抬起头,“这人很厉害啊,观点明晰,论证准确,很站得住脚。”

“就是……”他盯着信纸上的落款:燎原县机械厂许如意,有点摸不着头脑,“她一个机械厂的同志,怎么对机床铸造这么清楚?”

“很多机械厂业务范围很广的,说不定他们也承担这方面的订单。我认为稿子只要有道理,不用在意作者的单位。单位可是会调动的。”

大江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