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253)

什么?最大?最大能有多大?

不自觉的,大家都停了下来,目光跟随着小王,看着她拿过了公文包,从前面的一个袋子里抽出了一份合同,忍不住地就竖起了耳朵,最大会是很大吗?

就听见小王说:“就这份!乌干达阿巴布,明亮机械厂,35万美元。”

266+35,那岂不是……超过了?!

几乎瞬间,屋子里就沸腾起来,“这么多?阿布巴干什么的,他怎么定了这么多?”“他家有个大型机械厂,连立车都有,所以订单很大。”

“老傅你怎么这么高兴啊,刚刚是不是觉得没超三百,不够多啊。”

“你还说我,你不一样?!”

“哈哈哈,这不是盼着更好吗!第一天过三百,那咱们三天说不定能有一千万!这可是好成绩!以茶代酒干一杯!”“干一杯!”

刚刚如果说是热闹,这会儿就跟炸开锅一样,许如意都乐了,这些可爱的人啊!

这么大的动静,自然会落入其他人眼中,川田祥太想要燎原厂的成交数据和样品,上原可是费了好大力气,才从一个公司手中买走了他们的位移数字显示装置和校正器样品,只是成交数额却一直没头绪。

这会儿终于听到了声音,赶紧带着东西去跟川田祥太汇报。

只是没想到一到办公室,就发现里面不止川田祥太一个人,还有两位熟人,是长崎机床厂的生产技术部和制造技术部的部长——他们的会长川田祥太正好是长崎机床厂的社长,所以这两个人,他也是常见的。

他进去后,就听见川田问:“拿到了没有?”

这东西并不算太大,他直接抱着过来放在了桌子上,一放上去,两位部长就走了过来开始翻看,上原不敢出声,就在原地角落里等着。

他其实挺吃惊的,在他看来,燎原厂可能借着地利发现了大建的问题,那位许如意八成也是有点本事,但是夏国机床行业基本行情在这里,他们再强能有什么本事,不过是一些看起来零零碎碎的小东西而已。

他没想到,长崎机床厂的社长居然会对燎原厂起了戒备之心,否则他干嘛要这些东西?

这是不是有些大惊小怪了?

在他看来,燎原机床厂连长崎机床厂的一个眼神都不配的。

很快,两位部长就检查完毕了,说话的制造技术部部长:“比我想象的要好一些,他们说的绝对坐标方法,其实就是将进刀的基准从原本的工件表面,调整到了车床主轴中心线,这两样都是静态的,累积误差比较小,是个比较聪明的办法。这个装置和校正器,也还不错,精度可以显示到千分之一。”

上原有些愣:那个奇奇怪怪的燎原厂还真不错?

然后就听见对方继续说下去:“这是他们将普通机床改为半自动机床的办法,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推出了相应的产品,比之我们的产品,无论是从算法的先进程度,还是位移数字显示装置和校正器的精度,这个都差远了?!”

对方甚至打了个比方:“就像是爷爷和孙子一样,不值一提。”

上原就松了口气,觉得就应该这样吗?夏国怎么可能有很好的产品呢?他们就这种水准。

只是没想到的是,那口气还没吐完,这位部长居然猛然转向了他:“请问跟他们签约的都是哪里人?”

上原吓了一跳,赶紧站直了说:“大部分都是非常落后的地方,譬如非洲的小国家。我刚刚打听来的消息,他们的每个订单成交额也都很低,最高的只有35万美元,今天一共成交了31单,一共成交金额在301万美元,平均9.7万,不到十万美元。”

这在机床行业可真是够低的。

这位部长立刻扭头说道:“对,跟我的判断一样,他们能够吸引的也就这部分非常贫困的客户,这不是我们的目标客户。他们的位置如此的偏远,单价又这么低,去除物流,安装的成本,我们根本没有利润,即便夏国人力成本低,他们的利润也非常少,我认为,根本没必要关注他们。”

“而且他们这么低的利润,却签出去了这么多单,恐怕根本坚持不了多久。”

“这不是运营企业的正确方法。”

川田祥太听着,也起身走了过来,在位移数字显示装置和校正器前面站住看了看,他作为长崎机床厂的社长,对这个行业了解甚多,他自然知道燎原厂的产品低端,根本不足为据,只是,他觉得燎原厂的占领市场方式,跟他们有点异曲同工之妙。

都是试图用低价攻克消费者,所以才很谨慎。

但是,他不得不说,日本的机床行业和美国的机床行业是一二流之分,他们即便价廉但是物美,不过燎原厂这东西,的确算不上什么先进的东西。

不过,他说道:“他们未必不能生存很久,夏国可是有出口补贴的,有利润加上补贴,他们能够活的很不错。”

那位部长立刻低头:“是我疏忽了。那……”他微微抬头,试图知道川田祥太的心里。

川田祥太笑笑:“300万可不是不值一提!”

第二天一大早,燎原厂众人照旧早早起床准备去展会,不过今天就有些不一样了。

因为昨天已经跟各位签了合同和有意向的客户说好了,如果有更具体的咨询的,可以到燎原厂住的酒店咨询。

所以,昨天晚上,廖扬是连夜找了一些在东京留学的夏国人,今天过来帮忙发传单,张超男则负责对他们的管理。

其他的一切照旧,许如意他们六个人早早的,就去了展馆,跟昨天一样,进去的时候,对方专门检查了他们的证件和工作证是否是一个人,然后才将他们放进去。

进去后打扫卫生,布展,很快就到了八点。

广播声响起,开展了。

也跟他们想的一样,十几分钟后,开始有人陆续的找到了他们的展台,进行咨询。

许如意很快进入了忙碌状态,和昨天一样,人越来越多,他们照旧用起了号牌,这样才使得这块不被挤得无法通过。不过有了昨天的经验,他们今天来的时候,就已经带好了午饭,所以到了中午,虽然人没少,却可以互相换班吃了个饭。

许如意和小王是最后换下来的,停下来后第一件事,就是一人兑了一杯温茶水,咕嘟咕嘟喝了半杯,嗓子里的干渴才算好一些,随后才拿出了中午饭——这是许如意昨晚上专门买的面包,省的再让郭海英他们跑一趟。

一上午几乎不停,大家其实都饿坏了,小王直接咬了一大口,使劲儿费力地嚼着,许如意也矜持不到哪里去,只想着赶紧填饱肚子,等到了下了大半,两个人才觉得那股子胃里酸手中慌劲儿才下去,可以说句闲话了。

许如意问:“上午签了几单?”

小王心里都有数:“16单,今天可能比昨天好一些。”

许如意的眉头却皱起来了,“不对。”

小王吓了一跳:“怎么不对,我数的明明白白。”

“不是,签单的数量太少了,今天比昨天下午的咨询量要多多了。”大概是因为口碑发酵,今天一开展,就有人直奔着他们过来,而且数量绝对比昨天多,按着许如意的预估,最少也在二十单以上,怎么可能差这么多?

“我看看合同。”她将最后一口面包吃了,没直接去接待客户,而是提了要求。

小王也知道这事儿事关重大,连忙拿了过来,许如意一个个翻着。这里面不全是她接待的,但是她对自己上午接待的客户都很有印象,翻了翻后发现,这16单中,只有4位是她接待过的,上午有印象特别深的两位,当时说的特别好,却没有签单。

许如意问:“有位来自乌干达的客户,说是有个拖拉机厂需要设备升级,已经跟我谈的很好了,怎么没有签?”

这个小王显然有印象:“是有这个人,他问了我半天我们的售前售后的事情,本来已经差不多了,结果突然来了个人,跟他几句话,说的都是他们本国的语言,我根本听不懂,然后他就说还有事需要处理,他会考虑一下,我还让他留了个联系方式。因为需要考虑的人也不少,我就没在意,是有问题吗?”

大江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