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1980(393)

“我们燎原厂别的没有,就脾气不太好,宁愿自己吃亏,也不受威胁。这两亿一千万,我们不要。”

布朗瞪着她,这个女人脸上并没有疯狂的样子,她说出这样的话,反而很平静,就那么淡淡地看着他,嘲讽地看着他,布朗从来没有这么愤怒和狼狈的时候,他直接说:“你会后悔的。”

当然,他还没忘记,这个女人时不时都提一句她的厂长,那个许如意,他加了一句:“许如意也会后悔的。不要忘了日本的失败。”

刘晓红根本不屑搭理他,他知道什么呢?

表面上看,美妙电视购物频道消失了,但是许如意直接将热线电话保留,变成了燎原厂驻美国分公司热线电话,过去美妙电视购物频道那些老客户,都变成了燎原技术服务公司的客户,这是一条新的渠道,他们可以当顾问,可以派人维修,甚至可以从夏国采购大量零配件搭配售卖,而这部分人都将会成为燎原厂最终的客户。

并且,强硬收购美妙电视购物频道其实是一则信息,就是美国对于新对手夏国机床也要出手了。

这跟他们卖不卖电视台根本没关系。

但夏国机床或者说燎原厂和日本机床行业有着本质不同。

如果是原先,这简直就是灾难,毕竟日本都可以让燎原厂掣肘,只能隐忍向内发展。但此时已经不同于1985年了。

一来那会儿的燎原厂刚刚起步,虽然推出了物美价廉的数控系统,不过名声有信任没有。二来还有日本人低价狙击,他们将价格降到了跟燎原厂同样的价格,又有多年累积的信任,自然可以抢走订单。

但现在,已经不是这样了。

汇率的大幅度提高,让日本机床产品的价格提升了不少,如果说原先他们还可以咬牙与燎原厂血战,那么现在,他们根本不可能降到燎原厂的价位。更何况,他们倒闭的倒闭,赔钱的赔钱,怎么可能干这种事呢。

而美国货呢?

欧美文化和亚洲文化本就不是一样的,亚洲人更勤勉,更吃苦耐劳,也更团结。如果美国人可以联合一起抵抗日货,那么就不会有日本的半导体,机床和汽车等货物在美国市场横冲直撞了。

事实是,美国的机床公司和美国的制造业他们都有自己的立场,一个想要多卖货,一个想要降低成本,根本无法统一。

所以,即便美国机床行业又想对夏国机床和燎原厂下手又怎样?以燎原厂为首的夏国机床厂现在是供不应求,以最低的价格供应几乎是最高水准的设备,你可以说它没有江湖道义,用低价争取市场。但是,这真的香啊。

即便是他们再针对,美国的制造公司也是管不住腿脚将一批批订单往夏国送过来,至于通过法律各种限制——一方面原先为了控制日本,已经出台的够全面了,燎原厂的对策是你们说什么,我们听什么,不合格我们就不卖,内贸已经起来了,循环的特别好,平时就忙不过来,不差这点市场呢。

如果想买,美国制造公司自己想办法吧。

另一方面,进入了90年,苏联政坛动荡,美国哪里有心情去管一个循规蹈矩的机床厂呢。

许如意这边也收到了张超男的电话:“厂长,我怎么感觉,最近很不稳当呢,我们是不是要开始了?”

第138章 第138 章

不稳当是正常的。

86年国际石油价格开始暴跌,从81年的将近40美元一桶跌到了不足十美元,而偏偏作为世界第一大产油国,石油出口是苏联颇为重要的进项。随后外加苏联将军费又提高了5%,使得整个经济都处于要崩溃的边缘,卢布的汇率从当初许如意他们进入苏联时的不到三比一,已经到了几十比一,物价飞涨不说,物资严重供应不足才是问题。

国家的商店里即便愿意掏出比过去多得多的钱来购买食物,可并不能买到,至于自由市场里的物价,已经可以用天价来形容了。

别说普通工人,就是连一些工厂的技师和研究所的普通科学家,工资都不能支付日常的生活开销。

张超男叹息:“这物价真是一天一个样,现在别说大苹果和西红柿了,就是面包都吃不起。我那天听韩小虎说,船厂里的很多工人家庭,已经开始用土豆当主食了,否则那点工资,根本支撑不了一个月的生活。”

“这也太可怕了。他们还是有工作的工人呢,那些没工作的人呢?这里的天气还这么恶劣。”

张超男不敢往下想,许如意也只能叹口气。

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帮助所有的人,再说了,夏国还有很多地方也吃不上饭,如果真的有这么多闲钱的话,许如意更愿意将这笔钱投入到夏国的贫困地区,当然他们也的确年年这么做。

许如意问:“老朋友们还都联系着吗?他们都好吗?”

“都联系着。”他们第一次从南河汽车厂等工厂带去了六七十封信,随后这几年,通过机械部的帮助,全国范围内又收集到了四千多封信,都交给了张超男,让他们帮助找人。

这几年下来,有的去世了,有的找不到了,他们还找到了1215人(包括去世后的家属)。

按着许如意的吩咐,张超男每逢夏国和苏联的大小节日,都会送去礼物,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些食品和衣服,倒是不显眼。

事实上,这么大规模的找寻活动,肯定会引起注意的,起码维克多就问过几次,可是夏国人的理由太正当了——你们当年那么无私地帮助了我们,虽然已经过了多年,但我们一直记在心里,感动并感激。如今这些相处过的人们都开始进入暮年,知道有了可以传递消息的途径,怎么可能不想问候一声:老朋友你好吗?

这谁能挑出毛病?

虽然这场帮扶有着各种原因,但总的来说,这是终究是一场帮忙。

别人记着你的好,你难道还有批判吗?

更何况,这些专家们年纪大的都已经七八十岁了,年轻一点的也马上要退休,燎原厂的信件还都给他们看过,除了回忆往昔,问问过得怎么样,其他一概没有,至于他们每逢节日送东西,也都是些日用品,还有什么值得警惕的?

毕竟,他们就算收买这些人,难道这些人会为了几十年前的一点友谊,会为了一点点不值钱的衣服水果,背叛自己的国家吗?

夏国又不是美国,如果是美国,他们还担心一些。

这是官方的态度,但其实,在民间,他们的找寻活动,得到了更高的赞誉。开始的时候,是他们在找人,到了后面,通过口口相传也好,一些媒体的报道也好,开始有那些曾经帮助过夏国的老朋友们找上门来了。

这些人里,有的是垂垂老者,只想问一声:我当年那位朋友现在怎么样了?

有的是年轻人,因为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有这样的愿望,他们会找到燎原厂的分公司,来问一声:有没有他们的信件?

最终,经过这么多年,人数就定格在了1215人。

而并不是像着官方想的那样,不过是一箱子水果,几件衣服而已,纵然欢喜也只是一时的,事实上,这是夏国和苏联友谊的连接点,除了燎原厂的礼物,还有那些虽然漫长到总有回音的信件,他们有来有回,告知着这些远在冰天雪地的人们,你们的帮助我们落实了多少,有了这些东西,我们现在已经成了什么样子。

那些老旧的机床仍旧在我们的工厂里运行,我们的技工们依旧是按着苏联的模式分为八个等级,最高的八级工那简直是神一般的人物,他们建造的小楼现在大多成了学校和宿舍,而夏国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时候,我们的工人现在不但能吃饱饭穿上没有补丁的衣服,我们的日子过得更好了。

内贸循环起来,我们的汽车居然没有被打倒,这些年随着设备的提升,还花了大价钱请了国外的设计团队进行设计,许多技术也突破了,如今竟是稳稳的压着合资车和进口车一头。

大江流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