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和穿越笔记(17)

作者:沈慢慢 阅读记录

沈芜:“小粥,你在雪地里光脚走过吗?”她的声音舒缓,柔柔地说道,“去年冬天有个小女孩试过,那时候一天冷过一天,一直冷到除夕,那是冬天里最冷的一天。”

陈小粥莫名好笑,她的名字一般都是被人怒气冲天又无可奈何的叫着,家中人都叫她二小姐,二娘,甚少有人亲昵地叫她小粥,她曾幻想过大姐姐这样叫她,但一次也没有过。她不再打断,让她继续说。

“天阴沉沉的好像要下雪了,鲁镇上却十分热闹,有一个小女孩,衣衫褴褛,光着脚穿一双草鞋,在热闹的人群里兜售火寸,一直卖到很晚,街上的人都陆陆续续回家团圆,而她却还在街上徘徊。”

“她路过一户大户人家的厨房,寒冷的空气中弥漫着香喷喷的烤羊腿的香气,她看看四周没有路过的行人,于是静悄悄地蜷缩在这户人家的窗下,像一只刚出窝的小兔子。”

屋内静悄悄的,燕娘已放缓了敲腿的频率,明姑的扇子也扇得弱了些,就连灯芯都轻缓地亮着,不敢噼啪炸响,室内只有沈芜悠悠地诉说,仿佛那是一件真事,真有这样的一个小女孩,不是故事。

“但是天实在太冷了,雪也开始下了起来,所以无论她怎样蜷缩都无济于事,她的草鞋已经走烂,她的脚冻得红肿发紫,鼻头泛红难以呼吸,浑身都冒着寒气。”

“她实在太冷了,只好划开一根火寸暖一暖她僵硬的手指。”

燕娘偷偷红了眼睛,明姑放下了扇子,陈小粥却仿佛睡着了一般。

“火寸被点燃,火光如同一面火镜,四周开始温暖起来,她透过火镜看见满满一桌子菜,有红烧肉,烤羊腿,烤鹅,炖鸡,还有各种各样她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她实在太饿了,伸手去抓,火寸就在这时熄灭了。”

燕娘不知何时不在给陈小粥捶腿,睫毛湿漉漉的,柔和的眼角闪着水光,腮边还挂着一滴没有落下的泪,她颤抖着嘴唇目光热切地看着沈芜。

“后来呢?”

沈芜:“后来火寸一根一根划亮,她的梦越做越长,甚至还看见了爹娘和妹妹。”

燕娘不死心:“再后来呢?”

沈芜:“再后来……”

“人们在早晨发现了她冻僵的尸体,将她和其他冻死的人一起丢弃在乱葬岗。”

燕娘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一颗心似乎要从心口跳出来,她哭得很激烈,很伤心。

明姑不耐道:“好好的你哭什么,不过是个故事。”

一瞬间的爆发,让燕娘好过很多,抽抽噎噎起来:“小姐对不起,我……我想我娘和我妹妹了。”

她和明姑不同,她不是家生子,是有一年娘和妹妹都饿死了,只剩下爹和弟弟,家里实在过不下去,爹才将她卖给了人牙子,是人牙子将她领进陈府的。

她时常感叹,她命是真好,能进陈府,遇到了陈小粥这样的主人,不用担心十几岁就被哪个主子收做通房,更不用怕哪一天被姑爷收做妾室,所以她格外懂事听话,逢年过节答谢主人也是真心实意跪拜。

可她的爹娘弟妹呢?

她有时觉得她现在过的这般好,很对不起他们,时常梦见他们会哭,然后吓醒。

明姑顿时眼也红了。

她是家生子,但也终究是丫鬟,没进陈小粥院子之前,她是外院的三等女使,冬天是没有炭烧的,做粗活,手脚生满了冻疮,与那小女孩一样,冻得通红泛紫,夏天还好一些,等入了秋就开始痒起来。

这世上谁的日子不苦啊。

啪嗒,一滴榆钱大的雨滴砸落在窗棂上,一声两声,潮湿了整个窗棂,沿着木纹滴落下来,一滴两滴,一刻两刻,一年两年,寂寂的一刹那。

陈小粥翻了个身,不知她是如何的感受,只听她淡淡地说道:“你这故事好没有意思,她既没有将火寸全卖出去赚到钱,也没有冲进那户人家抢些吃的,竟活活饿死冻死在窗下。”

“一个人若是自己不争气,谁也救不了。”

如果是她,她才不会等人来救。

沈芜沉吟:“或许吧。”

一千个读者一个哈姆雷特,沈芜自嘲,自己以前做教授好为人师习惯了。

陈小粥与渔利口不识字的村民可不一样,她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被她一个故事,三两句话改变。

陈小粥:“不对,你应该说,她从小生在穷苦人家,不识字,没读过书,满脑子只有吃饱饭和爹娘弟妹,而且又笨又蠢,还没有人教她。”她回过头来紧盯着沈芜,没有惯常温柔的微笑,只有谨慎地打量,“你,到底是谁?”

沈芜一愣,忽而笑道:“只是一个故事,你不必放在心上。”她侧脸望着窗外,雨势还小,“我回去了,小粥。”

没有人看清她的表情。

她走出那个烛火照出的橘黄色的圈。

她是谁?

她是复大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国际经济政治研究学者,她拥有学术理想,怀揣真才实干,她本该在前往国际学术论坛的飞机上,可……

无论如何她的工作不该被架在高阁,尤其是当她亲眼看见了渔利口的苦难,她不能无视,她的满腹学识也不允许她麻木。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就算来到了一个她不熟的地方,她也不想甘于沉沦。

赵兴已经在门外等她,两人一起上了一架与早晨完全不同的马车,但它的车厢外也挂了一个铜铃,铜铃跟着马蹄的震动,一响一响的,穿梭在湿漉漉的青石板街道上,穿透陈记的墙,传进陈小粥的耳中,如同戏台上的梆子声,一声一声催着戏。

“去叫王妈妈来。”

沈芜还没到村口,就瞧见出入路口设了个棚子,棚子里设有桌椅,桌上摆着一碟花生米和一壶酒,棚子似点,棘刺做的路障似线,一点一线成了一个简易的岗亭。

棚子里有两个她熟悉的人,是那五个伙计中的两个。

钱管事早将事情安排妥当,这两人看上去倒没有什么怨言。

“傻……沈姑娘,你回来了。”其中一个右边眉毛被砍断的说道,“钱管事说等你回来了,我们都听从你的安排。”

沈芜倒不意外,也没有对他恶言相向,只是要他去召集村名:“让他们早些来我家上课。”

她对五个伙计和钱管事这样的人并没有好感,尤其是亲眼见过他们挥鞭打死朱氏和赵来背上如裂谷般的鞭伤,她就从没想过将他们和渔利口的村民们放在一起。

但她还是又添了一句:“你们要是想来也可以来。”

有人曾经说过,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

断眉毛没说好也没拒绝,丢下句:“下雨了,他们未必肯来。”就去了。

下雨不是好事吗?

沈芜又看了看将地面微微打湿的雨,默默祈祷就这样慢慢地下,细细地下,安安静静地下,不要停。

车夫老张一直将她送至院门口,她正愁,这一身丝绸衣裙要是打湿了,沾了泥会很难清洗,掀开车帘,正好有个人打着黄纸伞在院门口等她。

是宋楼兰。

伞沿轻轻往上抬起,一点一点将马车上露出一个裙摆的淡青色人影揭露,目光随之逡巡,将她的腿她的腰她的肩一一收入眼底,好似在细瞧一副美人画,准备回家默写,就连她脸上的深色变得浅了几个度,也要记清楚似的,看得格外仔细。

她与这雨极配。

像一朵被打湿的兰花草。

是这黑沉雨天里唯一一抹颜色,虽淡,虽小,却美,却难忘,却是最夺目的一抹。

“你穿裙子倒是另一个样子。”

说着将伞往她身上移过去,还伸出一只手,让她扶着走下车。

“你见了穿裙子的人倒也是另一个样子。”

沈芜的心情并不好。

--------------------

①童话故事演化自《卖火柴的小女孩》。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