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派长媳(34)

作者:云东曼 阅读记录

他终是点了头,还主动说要吃饭喝药。

老太太一听,欣慰得眼角皱纹都深了两分,拉着孙媳的手,不住点头赞许。

陈氏便赶紧去厨房端来一早温着的肉粥,伺候着他吃下,待吃完半时,又喝了碗药,跟着就睡了过去。

老太太早早拉着孙媳的手出门,把那两个双胞胎给叫到跟前训话。

还让人压着,自己亲手动手,揍了顿屁股,把两小子揍得嗷嗷直叫,起先喊着爹娘,可爹娘都不在祖母院子,再喊也没用,眼珠子瞅到边上的大嫂,就一声声喊着嫂嫂救命。

虞怜笑看着,等看老太太揍得差不多了,也累了,就装上前制止了,老太太顺势停下来,双胞胎挂着鼻涕糊糊,气呼呼地看奶奶,躲到大嫂身后,揪着她的衣角,“坏祖母,坏祖母。”

老太太回身坐下来,笑眯眯说:“老身便是坏祖母今日也要打你们一顿,你大哥都出事了,这些时日府里乱成这样,你们还尽捣乱?祖母一早便说不许溜出去玩,你们还不听,被人欺负了也是活该。”

“今天捉弄你一顿,改明儿他们就敢叫拍花子来把你们捉走卖掉。”

双胞胎鼻青脸肿的,还一脸泪痕,吓了一跳,看着可怜兮兮的,虞怜沾湿了帕子,给俩熊孩子擦了脸。

双胞胎见大嫂如此亲和温柔,也对她生了几分亲近信赖之意,也不喊坏祖母了,只跟虞怜求证问:“嫂嫂,祖母说的是真的吗?小胖子有这么坏吗?”

虞怜把俩小子脸擦干净了,笑着说:“祖母说得很对,小胖子不敢干,还有大胖子二胖子,多得是人等着欺负咱家,尤其是你们两个这么小,最好欺负了。”

双胞胎脸涨红了,“我们才不小,我们是男子汉!”

虞怜:“既然是男子汉,就更不该到处瞎跑瞎玩,你们要顶天立地,代替你们大哥保护这个家知道吗?”

双胞胎一听,此言有理,点着脑袋,拍着胸脯说知道了,“我们会武功!”

安婆子过来接人,老太太把双胞胎放走,笑着跟孙媳说:“就那俩小子那点火候三脚猫功夫都算不上,让他们站个桩扎个马步都嫌累,坚持一会儿就不行了,竟想着偷懒去了。从前有华极在,你公爹对俩小子要求也不高,就随他们去,他和华极两人惯得这俩小子皮猴子似的,能上天,整天到处淘气,功课也没做好,功夫也没学上,样样不行。”

她想到长孙华极,忍不住轻叹一声,“哪比得上华儿。”

“华儿从小就极有主意,他天分好是一回事,更重要的事他从小不用长辈教,不用长辈管,他有自己的主意,小小年纪就知道该干什么,从不要旁人插手,换成这俩小子同样放养,却是惯坏了。”

“不说这个了,怜儿你今天就开始准备,回乡要带什么都收拾下,不要落下什么,你姑娘家家的需要买的东西多,明日就让邑婆陪你出去逛逛,买些面脂水粉衣服布料,到了乡下地界儿,再想买就难了,即便是有,质量也不如京城的好。”

她慈爱地看着虞怜,“别因为咱家的情况有所顾虑,尽最大的能力让自己过得好些,祖母看着心里也高兴欣慰。”

虞怜将头靠在老太太肩膀上蹭了蹭,“祖母您是不曾听见我从前的名声,我可坏了,骄纵跋扈,贪好享受,跟魏国公府里十几个姐妹天天抢这个争那个,半点不落下风,您还用担心我?”

老太太开怀大笑“这就叫坏了啊?没出息的小皮猴儿!”

虽说如此,虞怜到底没买多少东西,一来一家子要远行,东西带多了不便利,二来她前世见过的好东西太多,也不馋古代的胭脂水粉布匹,只买了几罐面脂药膏和月事带,加上两套细棉成衣,另外又买了两匹细棉布料准备做内衣用的,这些外面没卖现成的。

她想着自己也不是土生土长的古代人,原主那点女红手艺更不行,倒是婆婆手艺好,到时可拜托婆婆帮她做两件现成的。

这是只她自个儿的,算算祖母公婆双胞胎和庶妹,也另外多买了些必要的物品。

邑婆看着还嫌少呢,她见惯了东元侯府这些主子从前的用度,看着觉得少了,委屈了,虞怜道:“路途遥远,东西带多了,容易引人注目,若叫山匪盯上,只怕会惹来麻烦。”

“少夫人说得有理……”她面露难色,“有件事,想请教少夫人。”

虞怜:“你说来我听听。”

邑婆叹了声,“您知道我伺候了老夫人大半辈子,老夫人仁慈,十年前就让我家那口子带着儿子归了良籍,这些年托主子们的福,我们攒下一些积蓄,前年在京郊外置办了一亩良田和房子,房子就巴掌大屋顶还漏雨,他爹缝缝补补慢慢修缮,也修得差不多,大壮刚谈了一门亲事,本打算年底就让那姑娘过门,再出门做点小营生糊口。”

她惭愧笑了笑,“我知您出身贵重,这点子家当和小老百姓的算盘应是看不上,只是这是我和他爹积攒了一辈子换来的,眼看大壮成亲生子,我们一家也算有了落脚地,对得起祖宗了。将来大壮好好经营,也能过上好日子。老夫人曾说等大壮成了亲,就让我退下回家含饴弄孙,现下……少夫人你们要搬回祖籍乡下,离着京城十万八千里远,我不知该如何是好。”

虞怜听到这里已经明白了,邑婆心里纠结,一面是主子老夫人,一面是自己的小家,她和丈夫积攒了一辈子,好不容易置了业,将来等儿子结婚生子,她退休了,一家子日子就能好过起来,也不枉费辛苦伺候人一辈子。

现在碰上这种情况,让她纠结犹豫了。

这也是人之常情。

邑婆大抵是舍不得丈夫儿子的,她丈夫儿子已经是良籍,且有了微薄的家业,是不可能跟这样一块回乡,她年纪不小了,如果跟着主子回乡,再回京城就很难了。

邑婆面上带着愧色,“如今府上遭了难,老太太身体不好,正是需要人手帮忙的时候,老奴却生了这种想法,实在,实在是……”

虞怜没有贸然应声,只道:“祖母并非不通情达理之人,此去山高路远,是该从长计议,邑婆只管去问祖母拿主意就行。”

翌日老太太果然说了邑婆的事情,她冷静道:“我本也不打算让他们去,不仅如此,府里几个下人,我一个都不准备带走,到时便还了卖身契给他们,全了主仆一场。”

她拿出几张船票证给虞怜,“出了京城,直接坐船从京外运河走会快上很多,到了盐州再转陆路坐马车,这几张船票是一艘商船的,他们也去盐州,后日一早就走,我们便跟着一块走,到了盐州我们再打听商队,换个商队跟。”

“祖母算了下,此去路途遥远,没有十天半个月难以抵达,若遇上天气不好,走个一月两月也正常,料想会很辛苦,怜儿你一定要做好准备。”

虞怜点点头,这里的地图交通她一概不知,也只能听长辈的,低头数数船票,她惊讶道:“怎么就八张?”

“府里不是还有两个姨娘?算算也该有九张船票?”

老太太摇头,“你这傻孩子,真以为两个姨娘都会跟着?这世上不是谁都像你这样傻,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愿意受苦受难?人家一听见我们要举家离京搬回祖籍乡下,都吓傻了。”

虞怜想了想说:“文姨娘有了果儿这个女儿在,应该会跟我们走,所以是梅姨娘不愿意?”

谁知道老太太摇头,“你想错了,梅姨娘出身宫里歌舞司,是当年老皇帝赐下的,她出身差又是一名孤儿,没什么依靠,反而没选择的余地,只得跟我们走,文姨娘是京兆府尹的庶女,京兆府尹那老东西早来了好几封信,叫她离了华府,生怕跟我们沾边让皇上惦记,现在我们要举家搬走,文姨娘昨晚就收拾了东西,来向我拜别。连你爹给她写的放离书都准备好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