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杏(10)

作者:草莓西瓜 阅读记录

范家只有一个称粮食的大秤,并不精确,毕竟交赋税都是用斗的,这个秤据说还是从前范长青的父亲倒卖粮食的时候用的。许杏用那个大秤称了红薯,却没单独称淀粉,于是就跟着刘老板去了柜台,想看看自己估计得准不准确。

她这举动落在刘老板眼里就是小心过度了,刘老板便道:“你这娃娃也不容易,怕钱拿少了范家人为难你吧?”

许杏笑笑,问起了淀粉的效果:“刘老板,淀粉用得多吗?”

刘老板一边称重,一边回答:“还没到卖凉粉的时候,主要还是炸鱼炸肉的用,昨天那一斤还没用完,估计到夏天卖凉粉用得就多了。”

说话间,刘老板已经把淀粉倒进他的盆里,称好了重量:“整好四斤,我给你二十二文,你拿好了。”

许杏收好自家的盆子,带着钱,跟刘老板道别后就直接去学堂门口等着。这一次她等了很久,都有些昏昏欲睡了,长青才出来。

“你等急了吧?”长青走到许杏身边,看她站起来,就转身往主街上去,“先跟你去买酒曲。”

许杏连忙跟上,有些懊恼的说:“早知道这样,我就先买回来了,还能省些功夫。”

十二文钱盈利全都买酒曲,也才四两。许杏买完,把剩下的十文钱交给长青:“这是二十斤红薯的钱,你拿回去给奶奶。”

长青接了,又说:“东堂屋里我记得有几个坛子,装粮食的,应该有空的,我回去问问奶奶,若能腾出来,可以给你用。”

“这可太好了!”许杏喜出望外,又有些担忧,“可是粮食能倒出来吗?”

“奶奶这几日也开始吃些红薯了。”长青道,“这么吃了一冬,怕是没多少麦子剩下。小米是我病着的时候给吃没了的,空坛子定然有。”

“那敢情好!等我的酒好了,就能多卖些钱了,到时候给你们买粮食吃。”许杏颇有些当仁不让的爽气。

长青侧过脸来,认真的看着她,问:“我与你立个约定如何?”

“什么约定?”许杏发现他并不像是玩笑,便也认真起来。

“昨日我说过,往后我要专心备考,红薯的事情你就自己做,得了钱自己攒好,五年以后,我给你写退婚书,你就可以离开了。”长青说。

这是长青第一次准确的说出让许杏离开的时间,许杏心中一动,问:“先生是不是说你的学问够了,肯定能考上?”

长青点点头:“做保的秀才廪生这些人,先生会去帮我找,我只需要出银子就好。先生确实说我的文章不错,让我明年开春去考生员。只要考上我就直接后年去秋试。”

许杏思考了一番,说:“你收留了我,还支持我做红薯加工,范大哥,你对我有恩的。这样吧,这五年期间,我挣的银子都分你一半。”

没说不想走,长青并不意外,只是分钱这话,他刚想说不要,可是想想他的实际情况,又大方不起,便道:“一半太多了,三成吧。”五年之后他应当已有功名在身,到时还她便是。

许杏也没有拒绝,点头答应下来。

第9章 红薯面条

许杏新买的四两酒曲能处理六十多斤红薯渣滓,正好刘老板要的淀粉还没做完,要十六斤淀粉,这个过程差不多也就出这么些红薯渣,算是正好。

家里果然如长青所说,已经没多少粮食了,东堂屋里的三个大瓷坛子都是空的,倒是都可以给许杏用。她也不攒活,立刻就着手洗刷收拾起来。

“娘,没多少面了,要不您也全吃红薯吧?”赵氏去东堂屋盛面蒸馍,也发现粮食不够了。

金氏这次倒没有训斥儿媳,而是回到自己的里间去找她的钱匣子。她先打开最里面的荷包,看了看安静躺在那里的两个银锭子,然后小心收好,再扒拉着数外面稀稀拉拉的几个铜钱。连上长青刚才给的十文,金氏也就才有二十来文钱,买不了几斤面,再说也不能全花掉,过一个月就是清明,还得花钱上坟呢。

这青黄不接的时候最是难熬,老头子在的时候都是他想办法,再加上儿子每年会捎几两银子给她,家里两亩地是少,可是打了粮食除了交税,都留下自己吃,家里人口又少,便是没有红薯,金氏也很多年没有挨过饿了。

可是今年不一样。儿子两年多没回来,长青又病了那么一场,她除了那二十两棺材本之外是真没啥钱了。赵氏……她还没那个脑子藏私房,外头欠的银子还没还呢。

实在不行,“窖子里不是还有一千多斤红薯吗,上东头老贺家去问问,能不能换点面。”金氏吩咐了一句。到新麦子下来还得三四个月,若是一直吃红薯,她人老了胃肠不好,受不了。

赵氏应了,飞快的出门去。

许杏预计今天肯定处理不完那么多红薯,为了防止红薯渣隔夜变质,便只做了清洁工序,把彻底清洗干净的红薯用大盆装着,放在背阴的倒座处,准备明天一早开工。反正这几天倒春寒,没有破损的生红薯放一晚不要紧。

范家的院子很小,许杏一边干活,就听见赵氏回来跟金氏说:“说是要五斤换一斤麦子,要换面粉得十斤换一斤,他家也太黑了!”

“那你找一家不黑的?”金氏瞪着她,“红薯是贱物,本来也不值钱,他家不得挣点?白给你行方便?去换十斤面去。”

对于她们婆媳之间的事,许杏不太关心,她关心的是赵氏带回来的数量关系。这姓贺的人家肯定是留了赚头的,可也看得出红薯不值钱,准确的说,是未经加工的红薯不值钱。

这个时候的粮食产量肯定跟后世科学种田没法比,小麦估计也就能亩产三百多斤,而红薯却要亩产三千斤,但是因为赋税不收红薯,所以小麦还是最主要的粮食作物,红薯的经济价值被严重低估。

长青要准备科举考试,她不能时时去找他,只能自己多加留心,然后趁他有时间的时候再跟他商量,毕竟这些民生之事对于未来要科举入仕的人来说也是有用的。

第二天天气不算好,有些阴冷,许杏咬牙苦干了一天,才把淀粉洗完,红薯渣也封在坛子里发酵上。

只盼着这些红薯渣能多出些酒,许杏揉着酸痛的肩膀,想着自己忙活到现在,手里还是一文钱都没有,暗自希望着。

回到草堆里稍微休息了一会儿,许杏又回灶房去看淀粉水静置的情况。

赵氏正在揉面。瞧见许杏进来,她一下子找到了听众,絮絮叨叨的说起来:“咱家这老太太最是会享福的,十斤红薯换一斤面她都换,那一百斤红薯呢,说没就没了。”

这是许杏无法评论的事件,她就专心撇着淀粉里的清水,没说话。

“你弄这个到底挣到钱没有,一个钱也没见着。”赵氏问,“这个买卖能挣多少钱?”

这就躲不过去了,许杏就说:“用多少红薯都是把钱给了奶奶的,至于挣的钱,要给范大哥攒着去考状元呢。”

赵氏显然很不满意:“考啥状元啊,那是那么好考的吗?干搭上束修银子,还不如跟我一起去种地,多了收成说不定还能再买上些地呢。”

许杏心中不认同,嘴上也没争辩,却不再谈钱的事,而是问:“婶子,我看这红薯蒸熟了挺软和的,要是揉上面擀面条,应该能省点面吧?怕烧心的话就再就点咸菜卤子。”红薯面条,可是饥荒时期的好东西啊。

赵氏想了一回,道:“是个法子,明儿试试。”

这次的淀粉多,一晚上没干透,只是还算不错的湿粉,需要接着干燥。许杏跟长青说了,再晚一日去镇上,长青也没什么异议。

因为不去镇上,也不用做红薯加工,许杏今天就去山上捡柴。这时节雨水少,山上的枯枝还算不少,她并没很往山林深处走,两只手分别拉着一捆木柴就回家了。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