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养猫遛狗的日子[美食]+番外(64)

作者:林小酒 阅读记录

俩人买来的青梅酸涩,不能直接食用,宁澜想到冒辟疆悼念董小宛的《影梅庵忆语》中记载过花果香露的做法:

“酿饴为露, 和以盐梅, 凡有色香花蕊,皆于初放时采渍之。经年香味、颜色不变, 红鲜如摘, 而花汁融液露中,入口喷鼻, 奇香异艳,非复恒有。”

即青梅时节, 用盐和糖制作酸甜可口的酥梅, 再将剩余的梅卤收藏起来, 陆续腌渍各色初放的花蕊。不但秋海棠、梅花、蔷薇、玫瑰、桂花可腌渍, 连橙、橘、佛手、香橼亦可。腌成后, 各色花露兑水,便可制成一杯杯色彩鲜艳、芳香馥郁、酸甜可口的花果饮品,尤其适合酒后饮用。

宁澜在这儿待不了几天,也只能把青梅腌了,后续的交给张九如去做。

“写什么呢?”张九如忙完了过来找宁澜,发现他驼着背正奋笔疾书,上来把他的背扶直了。

“一个才女做花果香露的法子,”宁澜写完放下笔,吹干墨汁递给张九如,“九哥瞧瞧。”

“倒是别致,若我做不好,岂不是辜负了你和那位才女?”

“不辜负,”宁澜笑的眉眼弯弯,“这位才女还有一个茶泡饭的做法,九哥一定能做好。”

“是吗,说来听听。”

“每饭,以岕茶一小壶温淘,佐以水菜、香豉数茎粒,便足一餐。”

“我虽没有岕茶,其他茶想必也可拿来一试,”张九如说着就吩咐下人把他的茶具拿来。

茶泡饭六朝时已有,历史悠久,吃法很多,可加各类果干蜜饯肉脯。宁澜喜欢什么也不加的,吃茶和米饭的原汁原味。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中也写过茶泡饭,“宝玉却等不得,只拿茶泡了一碗饭,就着野鸡瓜齑忙忙的咽完了。”宁澜还查过野鸡瓜齑的做法,一道小菜,做法繁琐极了

张九如煮茶方法讲究,有点像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

先拿出一小块茶饼在炭火上烤出凹凸不平的小疙瘩,再掰碎细细碾成末,趁热包好,不让茶末裸露在空气中散去精华。

然后取山泉水煮沸,泉水冒出鱼目般的小气泡时加入少许食盐调味,并撇去水沫。水继续煎,等锅内气泡如泉涌时取出一瓢水搁在一旁备用。然后拿汤勺搅动,使水形成流动之势,投入茶粉。茶水沸腾后倒入之前取出的水止沸,关火,茶才算煮好了。

取一碗冷米饭,均匀的倒入茶汤,清香的茶汤激出米饭的甘甜,再可口不过。

“九哥真厉害,”宁澜连着吃了两小碗茶泡饭才停下。

“比不上你,”张九如片刻不离眼地看着他,“明日我休沐,带你去城外的寒山寺可好,听说那里的平安符特别灵验。”

“好,九哥还信这个?”

“嗯,是得道高僧开过光的,”张九如点头,他原来是不信的,有了在意的人就开始信了。

次日只有小满和知礼跟着,四人驾车去了寒山寺。一路上香客不少,马车未靠近山脚就得慢下速度,停靠的地方也找了好久。

宁澜和张九如步行上山,小满和知礼远远跟着。这不年不节的,来烧香拜佛的人大都出身富贵,个个带着一溜的婢女小厮。

“上次和你爬山已经是好久之前的事了,”爬到半山腰,两人都有些微喘,张九如调匀了气息才开口说话,并拿出手帕擦去宁澜脸上的汗。

“老头子,你瞧这兄弟俩感情真好,”一对老夫妇携手上来,也停在此处休息闲谈。

几人相视一笑,并不用多说什么。片刻后老夫妇继续往上走了,宁澜和张九如跟在后面看着他们的背影,两只手牵的更紧了。

寒山寺内清幽,没有一丝炎热的气息,古钟敲响,深远的声音一直在山中回荡,许久才慢慢散去。

两人先上了三柱清香拜过神佛,由寺庙僧人引领着去请平安符。去时主持正领着众和尚念经,两人站在一旁耐心等候,宁澜还是第一次听到诵经声,听着一会儿竟觉得内心平和不少。待读完经僧人上前替两人告知来意,主持竟亲自请了两道平安符送给宁澜和张九如。

宁澜把自己的那枚贴身收藏,走时留下不少功德银子。

宁澜对佛教文化不懂,张九如带着他各处转了个遍,低声给他讲各个殿堂的供奉和避忌,让他多了几分了解。

听着听着,宁澜想起之前宁致文说要出家必须得相貌端正,目光就不由自主转到别人脸上去了。

“看什么呢,”张九如轻轻将宁澜的脸抹了个方向,吃味道。

“不看了,都不如九哥好看,”那些和尚长的确实比一般人好,但都比不上他家九哥。

“瞎说,”张九如继续带着他往前走,

寒山寺的素斋也是顶有名的,像什么庆元豆腐、素烧鹅、芋煨白菜,罗汉素面等都是来了必尝的。

那罗汉素面尤其讲究,汤头一共用到十八种食材,谓之十八罗汉齐聚,其中除了菌菇类,全部选择当下的时令蔬菜,再加上白萝卜和黄豆芽熬的素高汤煮成,鲜甜无比。

庆元豆腐和地域没什么关系,应是一个叫庆元的人发明的。豆豉用茶水泡烂,与豆腐同炒起锅。这些菜都是再简单不过的菜色,但叫人吃过就再难忘记。

下山回城仿佛是从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宁澜对要建寺庙这件事更诚心了些。

逗留几日宁澜就得回去了,张九如亲自打点了吃食用品,马车几乎要塞不下了才停手,“走吧,路上注意安全。”

“嗯,九哥快回去,回头我还会来的。”

到了洞溪村,宁磊已经在村口等着了,这还是头一次哥哥离开那么久,幸亏有阿北陪着,他胆子练大了不少,“哥哥,你可回来了,给我带了什么?”

“光惦记东西了,到家了你瞧瞧,挑出自己喜欢的,剩下的我给笑笑和阿奶送过去。”

“嘿嘿,谁说的,我也惦记哥哥。”

知礼去过一趟州城讲了好些天,讲到他自己都觉得嘴里起茧子了,作坊里的人都没听厌。

转眼到了中秋节,今年过节宁澜兄弟俩是在作坊过的,宁澜帮着麻婶儿准备了两桌子的菜,和张叔一家,宁玉,方伯几人一起热热闹闹的过了个节。

过完节就该收栗子了,栗子树一直护理的好,两亩地收了600百多斤果子,个又大又饱满。宁澜打算全做成糖炒栗子去镇上卖。

做糖炒栗子要订做一个炉子,一个大铁锅,一把长把铁铲和粗眼面锣,面锣是栗子炒熟时用来筛去砂石的。

砂石要找河边白黄色的小石头,个头选差不多大小的,这样受热才会均匀。砂石经过多遍浸泡清洗,彻底洗干净才能使用。栗子同样要清洗干净,挨个把外皮划一个口子,但不能伤到栗子肉。

铁锅预热,先把石头炒热,撒上一层白糖,均匀翻炒,让每一颗小石头都粘上糖液,再加第二遍糖,直到三遍糖加完,就能把栗子放进去不断地翻炒了,等锅内发出砰砰砰的声音,浓郁的栗香气传来,栗子就炒好了。

从开口处剥去外壳,一个个油亮饱满的栗子很容易就取出来了,趁热吃下,香甜软糯的滋味在口腔和胃里化开,驱走不少初秋的寒意。

收的头第一份栗子宁澜请元青捎给了张九如,里面还有一份砂石和一张写了糖炒栗子的方子。

做糖炒栗子需要力气,光翻动那些砂石就是个累人的活,宁澜物色合适的人选时,方元庆主动找了过来,这份活计也就交给了他。收的钱宁澜拿七成半,这已经很照顾了,所有物料都是宁澜出的,光那一口大铁锅就不少银子。

方元庆和方成每天早早的推车出去,有时在官道上就能卖出不少。一斤20文的糖炒栗子,一天卖个二十斤不是难事。

张嫂每天下午都带着女儿在村口等,她也是个识字的,常指着村口的石碑教方园认字。

石碑是路修好后村里请人刻的,一是用来纪念村里自主修的第一条路,二是感念宁澜和宁致文。石碑上原要刻宁澜的名字,被拒绝后改刻上他父亲的名字。来到这儿这么久,宁澜接受了自己就是小可怜,也打心眼里认了这边的父母。

同类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