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田)小户人家(124)

作者:芦花浅水 阅读记录

晚上的时候,晏庭卓搂着他问:“你跟我窝在这个小村子里,有没有觉得委屈?”

唐子帧早已经不像新婚的时候那么害羞,日子久了,他反而在枕边人面前显露出了一丝淘气。

听到这话,他故意翻了个身趴在晏庭卓身上,煞有介事地说:“我可委屈了。”

晏庭卓哪里能看不出他是在开玩笑,但依然十分配合地道:“嗯,什么地方委屈了?”

唐子帧故意板着脸道:“我想吃的杏子、桃子、石榴,你怎么还没有种出来?你不疼我!”

晏庭卓又好气又好笑,这些都是家里刚种上没多久或者刚移栽没多久的树,杏树甚至树干都还没长出来,哪里能吃得到。

他翻身按住唐子帧压了下去:“那我换个方式疼疼你!”

唐子帧惊叫一声,像只翻不了身的小乌龟一样,瞬间口中的呜咽就被吞了回去。

第二日他醒来,就看到自家的桌上放了两个小筐,一个筐里是又大又圆的杏,另一个筐里却是桃子。

他惊喜地喊道:“大哥!你弄的杏和桃子吗?在哪里弄的?”

晏庭卓从外间进来,拧了拧他的鼻子道:“有些馋猫想吃,我只好想尽办法替他寻来,免得馋猫说我不疼他!”

唐子帧嘻嘻一笑,习惯性地往晏庭卓胸口贴了贴,然后捻起一颗杏。

这些杏应该都是被精心挑选过的,不仅没有什么瑕疵,连个头都差不多大小。

晏庭卓叮嘱道:“杏伤人,吃几个尝尝鲜就好,不要多吃。”

唐子帧已经剥了一个喂到了他的嘴边。

晏庭卓莞尔一笑,接受了他的好意,低头一叼,将杏叼进嘴里。

晏庭卓想了想道:“要不然,我给你做罐头?桃子和杏都做点,你尝尝?”

唐子帧跃跃欲试:“好!那我给你烧火!”

两个人又连体婴一样进了厨房。

晏庭卓旧事重提:“家里要不要雇两个人?你从小习惯了人伺候,我怕你累着。”

唐子帧摇了摇头:“我不想让家里有那么多人。就我们两人清清静静过日子,不是也挺好的?不过——”

晏庭卓:“?”

“大哥,能不能养条狗啊?那种能看门的,威风的大狗!”唐子帧眼睛发亮。

晏庭卓失笑,他有时候真的很孩子气,很可爱。

第二天一大早,晏家就有狗了,两只。

这还得感谢三花猫阿花和她的子子孙孙们。

不知道猫养久了是不是有灵性,她好像听懂了主人家想要养狗的意思,悄没生息地叼过来两只不知道有没有 满月的小狗。

晏庭卓吓了一跳,这猫去哪里偷的孩子。

三花猫在他地脚边喵喵地叫了半天,晏庭卓只能先给小狗弄了点羊奶喝。

他头疼地问阿花:“你在哪里偷的,给人家还回去!狗妈妈找不到小狗要急死了。”

阿花喵喵叫着,往前跑了几步,又扭头看过来。

晏庭卓只得跟上。

走到一个陡坡,远远地看到地上一只狗的尸体,他便明白了。那狗不知道怎么回事,摔死在这里。阿花便把它的孩子捡了回去。

晏庭卓叹了一口气,摸了摸阿花的脑袋:“万物有灵!”

他回家找了绳子,还是想办法把狗的尸体弄了上来,给他在自家附近挖了个坑埋了,还带着小狗去闻了闻。

第一百六十九章 起个名字吧

阿花蹿在树上,安静地看着,等他见到两只小狗,又跳了下来,站在了小狗面前。

晏庭卓开玩笑道:“怎么,你要给两只小狗当干妈?”

阿花看了他一眼,挨个舔了舔小狗。果然见小狗傻里傻气地跟着猫妈妈走了几步。

阿花蹿了几步,小狗跟不上,急得哼哼唧唧,晏庭卓干脆弯腰一抄,一手揣了一个,带着阿花回了家。

唐子帧是被一阵哼哼唧唧的声音吵醒的,他坐起身来,看着地上两只走路摇摇晃晃的小奶狗,傻了眼。

“大哥!我们有狗了?!”他掀开被子,飞快下地,将两只小狗撸了个跟头。

晏庭卓进来,见他赤着脚站在地上,无奈地道:“怎么不穿鞋?衣服也不好好穿?病了怎么办?”

说着走了过来将他又抱回床上。

唐子帧早就习惯自己被他这么抱来抱去的,伸着胳膊由着对方伺候,嘴里却道:“我今年好了许多啦,从冬天到现在,还没生过病呢!”

晏庭卓一想,可不是么?何止不生病,他连精气神都比之前好了,之前总是懒洋洋的,现在慢慢地竟活泼了不少,有少年郎的样子了。

被伺候着穿好衣服鞋子,唐子帧又蹲到了小狗旁边,有些高兴又有些惋惜道:“我本想着家里养只大狗看门的。”

晏庭卓一本正经地道:“长大了,不就是大狗了?”

唐子帧听了又高兴了起来。

晏家多了两只狗之后,来他家的小孩更多了。

小狗虽然小,却不怕人,被这么多小孩围着像是到了天堂一般,每天快乐地尾巴都快摇断了。

但晏庭卓却觉得,家里有些吵了。

他跟唐子帧商量了一番,决定将这些小孩分班,正经做学问的是一个班,扫盲的班级根据程度再分,这样两边不耽误。

教材也分开,扫盲班的教材他们自制。想着绝大多数人还是种地为生,教材他打算从农事和算账入手,另外再加上新朝的律法,都是极其实用的课程。

但是唐子帧建议,将《千字文》也加入必学课,他认真地说道:“虽然只有短短一千字,但既有天地之理,又有人伦大义,读起来还朗朗上口,即便是不科考,多学些做人的道理,也是好的。”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他去找了老村长,说明了自家的意思。

老村长盼一个私塾盼了多少年!他从幼时就羡慕邻居家的长子能读书,会读书,这件事早就成了他的执念。如今虽然他的孙儿已经完成了他的夙愿,但谁能拒绝一个村办小学堂呢!

他在村里一说,几乎得到了全村人的赞同。

大家郑重其事地祭祖之后,新教室就轰轰烈烈地盖了起来。

村长做主,各家都捐了些钱,找木匠定做了几套桌椅。

木匠还亲自漆了一大块“白板”送过来当贺礼,被众人郑重其事地嵌在了墙上。

人多力量大,这个村办小学从开始到完工也就短短几日,但名声已经传了出去。

唐子帧为编教材,简直是绞尽脑汁。他不通农事,于是请晏庭卓找了许多有经验的老农来问,自己汇总成了一个小册子。

晏庭卓看了之后,哭笑不得。

“怎么了?是写的不对吗?”唐子帧忐忑地问道。

“不是,是写的太深了,大家看不懂。要跟朗朗上口才好。比如,前几日,老吴叔说过,立秋雨淋淋,来年好收成。”

唐子帧一点就通。大笔一挥,改!怎么顺口溜怎么来!务必男女老少都能听懂。

什么“立夏刮阵风,小麦一场空。”

什么“小满前后,种瓜种豆。”

什么“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

一下子整出了一本农谚册子。

小孩们你一句我一句的,学的快的很,很快,村里的人个个都能从嘴里蹦出一句一两句“秋分谷子割不得”、“东风急,备斗笠”之类的谚语。

宝桐村的人去镇上都让人羡慕不已,胸脯都能挺得高高的,别提多自豪了。

这天晏庭卓难得有空闲,去镇上店里吃饭。他是这个镇子上的名人,许多人认得他。

有人大着胆子打招呼,问道:“晏秀才,我不是你们村的,能送孩子去你们村上学不?”

晏庭卓记得他,他就是当初要改名字的姓孟的那户人家,并不是他们村的。

这个问题,他早就跟村长和几个说话有分量的人商量过了,闻言笑道:“能啊,只要你们愿意送,孩子愿意学。不过我们也只能再收十个,实在是人手不够,管不了那么多孩子。”

同类小说推荐: